我特别羡慕那些能言善辩的人,不论什么场合、什么话题都能滔滔不绝。大学时,经常去观战校辩论赛,那些辩论大咖真真实实地存在在我们身边,随便往哪一站,简直自带光环。这两年更是看了辩论男神黄执中的节目,无比佩服他的思辨能力。只见他舞台上进退得当,语言得体,观点犀利,不失风度。而语言能力的背后,必然是勤思考、善积累,并且不断练习。
这些道理自不必赘述。其实,语言能力的发展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拉开差距了。上语言训练班吗?不,先不要把孩子的教育扔给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我们今天讨论的是,家长能做什么。而且,不必等到孩子入学年龄,从婴儿期就可以开始了。
把孩子当成大人一样去“交谈”。
婴儿通常要到6、7个月大时才开始慢慢理解话语的意思。大多数孩子到10到18个月大时才会说话。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和孩子的互动。当孩子学会以微笑对你回应时,当孩子会“呜哩哇啦”的乱哼哼时,这些都是孩子对我们话语或者动作的回应。
孩子学习语言的最好方式,就是经常有人跟他们说话。今天,遇到一个奶奶,孩子一岁五个月了,只会发“爸”和“爷”这两个有意义的音节。我说,你们和孩子多说说话啊。奶奶回答,给他教了,他光玩不学啊。
学过外语的人,一定知道全部靠英语课堂是很难学好地道的外语的,一定要有真正的情景交谈,才会学得更快,并且能更快融入到外语的文化氛围中。宝宝学说话何尝不是如此。
我孩子不到五个月,做饭时,我经常“问”他:“宝宝,你说今天吃什么好呢?面条还是饺子呢?”“哇,宝宝今天穿的很帅哦,我们出去找豪豪哥哥玩好吗?”诸如此类。我妈常笑话我:你问他有啥用?我们当然不是期望着小婴儿来帮我们做选择,只是,小孩不就是这样学习的吗?
鼓励孩子的“回应”,减少对电子产品的依赖。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忙乱于日常事务,尤其是对于年轻的父母,琐碎的杂事令他们不适应甚至喘不过气来。不是把孩子全权交给祖父母,就是把孩子交给电子设备,真正陪伴孩子的时间少之又少。
有位妈妈说,她买了一套“巧虎”,简直棒极了,孩子看起巧虎来叫都叫不应。还有位朋友,每次来找我都带着她的平板电脑,因为hold不住的时候,一打开动画片她儿子便瞬间安静了,她的世界也瞬间安静了。诚然,孩子会在电子产品中学到一些词语,但是,比不了真正情境的交谈。
语言能力需要情感联结、专注及真正的对话互动。大多数学步期的孩子听到的话都是完全实用性的,比如“喝水吃饭”、“不要大声喊叫”、“把衣服穿好”等。如果照料者能丰富交谈内容,并鼓励孩子去回应,哪怕孩子的回应是简单的音节甚至手势。大人不断鼓励孩子,他们的表达欲望和感受能力都会得到增强。
多多朗读图书绘本故事等。
和孩子依偎在一起讲故事,是多么温馨的亲子时刻啊。即使是婴儿,也可以绘声绘色地给他大声朗读。可以讲文字较多的故事,让孩子根据故事情节想象画面,也可以一边和孩子看绘本,无字书,根据画面想象和猜测故事的发展。这样,不仅能促进了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的发展,还促进了孩子创造力的发展,更有利于和孩子的情感联结。
小孩子们都喜欢反复听同一个故事,我自己在荔枝FM申请了一个个人电台,录制了很多经典绘本故事。经常在孩子们午睡时给他们听。有一次,一位妈妈惊讶地问我:“老师教了《逃家小兔》的故事吗?可可回家竟然能完整讲完整个故事了?”
不管是父母,还是老师,你的用心总会有回报的。电台绘本故事的录制,因为生产停了好几个月,随后必须继续坚持了,不管是班上的小不点,还是家里的小不点,只要他们爱听,我便坚持给他们讲。
多多提问而不是直接告诉。
重要的一点,大人要有耐心,不要总是替孩子说,给孩子足够的时间,等待他们自己说出来。比如,孩子哭闹要某个东西,他们可能一边哼哼一边指,这时,可以鼓励他们说出来。“宝宝要什么呢?”:“这是什么?它的名字叫什么?”不要完全没耐心立马去帮孩子拿过来,慢慢引导,鼓励孩子多说多表达。
稍微大一点的孩子,试试用“提问的方式”和他们交流。没有人喜欢告诉自己做什么,孩子也是。直接告诉,显得生硬,像是命令一般。如果把“多穿件衣服!”变为“你怎样穿才不会被外面大风吹感冒?”把“收好玩具”变为“你的玩具室里的玩具宝宝们怎样才能找到家呢?”把“去洗手”变为“想一想吃饭前要做什么呢?”
这样,不仅能让孩子积极思考,同时,也传递了同样的信息,而且,更容易被孩子接受,何乐而不为呢?
我们并不要求孩子一定要成为一位语言大咖,只是,也许,我们可以成为一位更好的父母,即使,在孩子婴儿期和学步期者最为忙乱的几年。当你愿意花时间和孩子一起用心玩耍和交谈,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情感能力就会得到自然而然的发展。孩子一眨眼就长大了,耐心享受孩子最为依赖我们的这几年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