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华杉详解
子张问孔子:一个士,怎么才能做到达呢?
孔子说:你说的达,是什么意思呢?
这是准备敲打子张了。朱熹注解说,孔子已经知道子张话中之音,“将发其病而药之”。张居正说,孔子这句反问,是发病之药,让子张把他的病发出来,然后治病救人。
子张的病,就发出来了:“在邦必闻,在家必闻。”一个达人,在一国之中,必然闻名一国,在自己家族中,必然闻名一家。
孔子说,那你这是闻,不是达呀!
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射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是“闻达”。闻是闻,达是达,我们听听孔子怎么解: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吓人。
“达”是什么呢?是通达,是到位,到位。“内有诸己而达于外”,心中有诚,肚子里有货,自然发散出来,到达于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达,通过修养自己,到达全天下。
这“达人”呢,质直而好义,他不是有心求别人知道,而是为人质朴正直,行事好义,事必求当其理。合乎义理就做,不合义理就不做,笃笃实实。
对别人呢,察言观色,时刻注意照顾别人的感受,反观自己说话做事的得失。
“虑以下人”,是长存谦退之心,不敢忤慢他人,总是注意把自己处在别人之下,不行我就退一退。
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达人啊,最怕的就是德不配位,名不副实,所以宁退勿进,才能进退自如。不怕被人占便宜,就怕不小心占了别人便宜,多留余地,才能游刃有余。
达人这样做呢,人人都欢迎他,他去哪都能达。他不求名誉,而名誉必归之,他就既闻又达,闻达于诸侯了。
后来,曾子的弟子,也问曾子这个问题:“夫士何如则可以为达矣?”
曾子说:“不能则学,疑则问,欲行则比贤,虽有险道,遁行达矣。今之第子,病下人,不知事贤,耻不知而又不问,欲作则知其不足,是谓惑暗。惑暗终其世而已,是谓穷民也。”
不会就赶紧学,有疑问就赶紧问,做事跟着贤人学,再艰险的路,跟着走,总能达到。今天的小子们呢,胜心太重!不愿意居人之下,不愿意事奉老师,耻于不知,但更耻于下问,等到要做时,又没本事,这就或暗了,或暗一生,那就不是达人,是穷民。
曾子说的,和孔子一样,达,是低头去学,是埋头苦干,是匍匐前进!
“闻”呢?
孔子说:“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简单地说,就是“装”!张居正说,“德修于己,而人自信之”,这叫达。而“闻人”呢,存心就要闻名,矫饰情貌,作出个善人君子模样,这叫“色取仁”,而实际呢,“行违”,做的不是那么回事。但他装得像啊,所以全家赞誉,天下闻名。
这个有原型,金庸小说里的岳不群就是这样的闻人。
中国历史上的闻人原型呢?中国历史,五千年第一闻人,空前绝后,那是王莽,因为他是靠名誉起家,以名誉得天下的唯一一人。
《汉书·王莽传》:“王莽始起外戚,折节力行,以要名誉,宗族称孝,师友归仁。及其居位辅政,成,哀之际,勤劳国家,直道而行,动见称述。岂所谓‘在家必闻,在国必闻’,‘色取仁而行违’者耶?”
《汉书》给王莽盖棺定论,引用了《论语》的这段对话。与王莽相应的,中国五千年第一达人是谁呢?白居易有诗为证: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梗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就是周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