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每个人,都像迁徙的鸟儿,飞回始终在原地等我们的故乡。
-1-
从此故乡只有冬
问:关于外地就业,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答:从此故乡只有冬,没有春、夏、秋…
某一天,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我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从读大学到找工作,大部分生活的时间都在外地,回到家,基本都是春节了。
因而我甚至都忘了故乡的春是多么鲜活,故乡的夏是多么火辣,故乡的秋又是哪般风情。漂泊在外,我的故乡,只剩冬了。
实际上,北漂的时间越久,习惯成为自然,游子对家乡的概念愈发模糊。甚至有人问起家乡的新面貌,我觉得自己对它的了解,已远远不如对现今生活的这方异乡天地。但都市繁忙的工作节奏、裹挟着雾霾的压抑的呼吸,却还是让我忍不住想念故乡的天、故乡的大自然。
即使是现在,每次回家醒来,我脸上的第一个表情,一定是笑。因为第一眼,窗外就是我最爱的瓦蓝瓦蓝的天,纯净、美好。晚上,也不像都市夜色中,仅有零星的几点光亮,抬头一望,浩渺云霄必然是满天繁星。
就算冬日凛冽的寒风刮得人脸生疼,我也依旧可以站在夜色中一遍遍地望,怎么也看不厌。浩渺的星空,是故乡给我的梦。我不知是看星,还是在回忆我儿时的梦。
-2-
世界再大,也要回家
春节已经进入了倒计时。不少在外的游子早已买好车票,准备返程。一张窄窄的车票承载了父母的深切期盼,对于他们来说,一年中最好的时光就是,一家人团聚在一起。
中国人大概是世界上最恋家的人。每年“春运”,五湖四海的游子都像候鸟一样迁徙。为了团圆,为了相聚,纵使千山万里,纵使困难重重。
我记得读大学那会儿,高铁还没开通,从家到学校只有一趟绿皮火车,从下午5点多晃悠到晚上11点,又是那种很硬的座位,不夸张地说,下车之后都是腰酸背痛的。这倒还不算什么,最惨的是你买了票,上不了车。
因为这趟车经过的站点很多,票价又很优惠,所以每年过年的时候,整辆车都被学生们给承包了。由于人实在太多,预留的那几分钟上车时间根本不够用。所以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开始爬窗户。里面的同学拉着,外面的同学推着,总之只要能挤上车就可以了。
2010年了,还能看到一群人翻着窗户上火车,有些心酸也更多的是感动。那种心情大概就是,无论如何,不管怎样,过年我必须要赶回家。
毕业之后我来到了外省工作,离家的距离更远了。每年过年抢票成为头等大事。电脑手机同时进行,还要拉上部门里的同事、闺蜜一起帮忙。为了一张车票费劲心思。我们抢票尚且如此困难,更不要说那些不太擅长上网的外地务工人员了。
这些年,见过因为没买到回家车票失声痛哭的人,见过为了从海南回到东北转4趟车的人,见过抱着尚在襁褓里的孩子坐在小板凳上的人,见过只买到站票在火车上站了整整12个小时的人,见过太多为了回家满脸疲惫,饥肠辘辘的人。
但是,不管再苦再累,只要我们与家的距离在逐渐缩短,1000公里,500公里,300公里,50公里……只要能看到父母幸福的笑脸,所有的辛苦都烟消云散。
我觉得这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情怀。商场里循环播放的《恭喜发财》,候车大厅拥挤的人群,到家之后亲戚朋友的嘘寒问暖,春联,年货,饺子,春晚,鞭炮,以及团聚。这些都有了,才有了年味儿,一年才算完完整整地过完。
所有的感情都需要靠见面去维系,想念不如相见。世界再大,过年也要回家。
-3-
一盘酸菜馅饺子
深圳也许是个理想的工作地点,却不曾有归属感。这一点和北京颇为相似,高攀不起的房价,让许多普通的80后,望而生畏。
这次过来是面试一家互联网公司,上午和人力聊了许久,午饭就在附近解决。
去过再多的城市,尝过再多的美味,能触动内心深处的还是家乡的味道。今天的饺子,像那位忙前忙后的老板娘一样,透着浓浓的东北味。饺子并非东北独有,但酸菜馅的除外。
此刻,我像鲁迅想起少年闰土那般,回忆起长大的地方。
记得小时候,村里家家户户都有酸菜缸,大小能藏下一个人。一到秋冬季节,在缸里幢上满满的大白菜,用盐水浸泡,压上一颗大石头。古老的低温发酵,成就酸菜这种美食。我妈切一颗酸菜,取出里面最嫩的芯给我,就着白糖吃,就是儿时的美味。
赶上亲朋好友杀个猪,村里就更热闹了。男女老少都来帮忙,灌血肠,烀肘子,炖酸菜,拌凉菜,张罗一大桌子菜,旁边放一桶高粱酒。
东北人的性格大多偏“热”,爱热闹,热心肠,就像冬日里的热炕头。想必是生物体为了对抗的冰天雪地的环境,进化成的一种集体性格。连待人接物的标准,都受此影响。比如你去东北人家做客,主人除了热情的和你拉家常,吃饭时必是满满的一桌菜,以显尊重。
想想这些,仿佛回到了刮起白毛风的东北,田野里的积雪深到及膝,大雪上面是一行行动物的爪印···
故乡,是珍藏心底的一枚邮票。我如风筝般,带着抹不掉的印记去了远方。
“如果有一天风筝飞的足够高,就可以把执线的人带走”。
-4-
乡路最远
我的故乡是在安徽北部的一座县城,从18岁读大学起离开故乡,记得当时报学校时是希望越远越好的,想要以此宣告成年的独立。
而后的7年,每每等到快过年的时候,那近20个小时回家的路,就成了我心里最远的那条路。
毕业工作后选择城市,我告诉自己,和家的距离最远不能远过开车的朝发夕至,这样家里需要我的话当天就能赶到。
上学时,回家的路途不管怎么累,只要回到家吃一顿母亲做的饭都会精神焕发且特别满足。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回家的途中却也会生出一种“近乡情更怯”的思绪来。
家乡的变化大吗?亲人的身体都和去年一样硬朗吗?教过我的老师今年皱纹并没有增多吧?许久未见的同学见面时还是昨日那样的感觉吗?而只有在见到了家乡的面貌、故乡的亲人朋友这钟情绪才会被释放。
近几年的回家真切的感觉到家乡的变化:新区的建设和高楼林立、河道的美化以及滨河公园的建立、主题公园以及农业博览园的建造和开放、商业街的设立等等,家乡不再是那座更古不变的皖北小城,而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朝气蓬勃的城市。
我羡慕那些最初选择在家乡工作的伙伴们,一直在见证和感受着家乡的变化。而我只有当走上了那条再熟悉不过的通往家门的路,看到了路两边的松树以及窗口挂着的腊肠和风鸡,才会从内心生出无比的踏实的感觉。
-5-
心安是吾乡
记得上大学时,每当假期回到家里,睡在陪伴自己从小到大的木板床上,铺盖着妈妈缝制的被褥,心就觉得无比踏实,一夜无梦到天亮。
这种踏实的来源,是熟知的一草一木,是体感已经适应的温度湿度,是隔不远就能去伙伴家玩耍的方便,是乡亲们见面总要聊几句的热络,是家乡话带来的亲切。
家乡在北方,毕业后三年多的时间里,工作安家在南方。回家,从大学时的一年两次,每次1个多月的假期,变成了一年一次,春节几天。
去年结婚,第一个春节,按照习俗,随李同学去了他的老家。这也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没在自己的家乡过年。面对家乡伙伴们的询问:啥时候回来?去找你玩,我都会不好意思的迟迟问答。因不能回去,便更加思念。
在过年的时候,给亲友、师长的电话、信息问候,和姐妹们视频聊天,便成了一种新的团聚方式。
母亲总是对我说,家乡的人,要时常联系。是啊,距离再远,也可以在通讯如此便捷的今天,和家乡的朋友聊聊家乡的新变化,问候升级当爹妈的伙伴,谈谈工作的情况,慢慢把这当做一种习惯。
如此,便会觉得故乡一直在身边,在陪伴着我们,一起成长。
关于故乡,此刻你想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