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在练琴,没多会儿便开始玩魔方。
妈妈看见了,很生气,觉得孩子不用心,上去就把魔方抢到了手里,就要给孩子扔了。
在这电光火石的一瞬间,妈妈也觉得不能太过分了,就微调了魔方的落点。
没想到的是,魔方质量不好,在和地毯亲密接触之时还是粉身碎骨了。
孩子原本也觉得自己错了,但看到心爱的魔方四分五裂了,就开始哭,大哭。
妈妈一看这情形,真想揍魔方一顿,怎么就这么不结实呢?
没办法,妈妈摇着头,怀着窝囊的心情躲进了自己的房间。
冷静了许久,妈妈开始安慰女儿,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许诺再买一个更好的魔方。
女儿依旧在哭,依旧在试图把魔方恢复原样,嘴里还念念有词:这个魔方是我的奖品,是独一无二的,它已经坏了。
自己该做的都做了,妈妈不知道如何是好了。
这位妈妈做的已经够好了,调整魔方的落点、独自冷静、给孩子道歉等行为都不是在气头上容易做到的。只不过,这位妈妈的运气不够好,遇到了一个不经摔的魔方。
劣质产品害死人啊。
孩子大哭,因为魔方是她的奖品,是她的心爱之物,她还没有玩够。但情绪总会消退,只不过需要一些时间,需要在时间的绵延中慢慢淡化。
但魔方的粉身碎骨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惩罚,就是过分惩罚,虽说这不是妈妈的有心之举。
孩子是知道练琴的时候不应该玩魔方的,与这个错误相对应的是提醒:孩子,练完琴再玩好吗?也可以批评几句:孩子,练琴的时候要专心,别玩魔方了!
但通常情况下,父母都不会这么好声好气,轻的是呵斥:你怎么又开始玩了?赶紧练琴!重的就会像这位妈妈一样直接上手了。
惩罚,是父母为了控制孩子的行为最常采用的方法。从父母的角度来看,这道理很明显,因为惩罚对于减少他们所不喜欢的行为来说有立竿见影的效应。而这种效应又强化了父母的行为,也就是说,惩罚的即时效应——孩子悔改了——使父母满意,父母便倾向于再次使用惩罚。
遗憾的是,惩罚所引起的效应很复杂,父母却并不清楚。比如,惩罚并不能消除孩子的行为储备,而只是守着父母的时候不做而已。这个小姑娘就很有可能是趁妈妈不注意才拿起了魔方,只不过她没想到妈妈无论干什么都会盯着她。
我们通常都认为,孩子犯了错误家长给予惩罚,会让孩子悔改。但真实的情况却恰恰相反,当孩子犯了错误并遭到惩罚的时候,会有这样一个心理过程:我错了,你也惩罚我了,我已经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了,那我们就两清了——孩子的这个错误就会继续下去。
就是说,家长的惩罚并没有改变孩子心里对于错误的认知。就是说,孩子打心底里就没觉得自己做错了——我玩会魔方错了吗?弹琴的时候就不能玩魔方吗?你不让我玩是吗?我偏要玩!
惩罚看起来立竿见影,好像很过瘾,但父母要了解一些惩罚背后的心理逻辑,免得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
妈妈也不需要过分的担心,有些事情总要发生,一个人总要经历心爱之物的丧失,这些都是必须要经历的过程。
如果妈妈过分担心了,就会形成另一种有害的情绪,内疚。一个人内疚了,就会倾向于过分补偿,离溺爱就不远了。对于溺爱的后果,相信大家是有所了解的。
蓬勃育儿社,应对有方,育儿不愁!关注同名微信公众号或喜马拉雅收听音频内容,有不一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