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影指数:对于电影人王小帅来说,过去的一个月是他职业的巅峰时刻。就在一个月前,新作品《地久天长》在遥远的柏林一举征服了挑剔的西方评委,将电影中男女主演王景春和咏梅两位先前名不见经传的演员同时送上了柏林电影节的最佳男女主角的宝座。
对于电影人王小帅来说,过去的一个月是他职业的巅峰时刻。就在一个月前,新作品《地久天长》在遥远的柏林一举征服了挑剔的西方评委,将电影中男女主演王景春和咏梅两位先前名不见经传的演员同时送上了柏林电影节的最佳男女主角的宝座。
在这之前,柏林国际电影节也出现过两次同一部电影的男女演员同时拿下最佳男女主演,但对于近年来海外成绩始终不怎么理想的中国电影来说却是第一次,因为在这之前,能加冕电影节单人奖项的华语电影人都寥寥无几,更何况一次还能拿俩。
中国电影在海外的突破很难,但王小帅却很容易。从影的20多年里,从首部作品开始,王小帅始终都是电影节的宠儿,甚至很多别人看起来遥不可及的奖项,在王小帅这里仿佛就是手到擒来。
1993年,王小帅的首部导演处女作《冬春的日子》问世,一出来就被BBC评为电影诞生百年最佳影片之一。随后被称为其创作生涯最难的六年里,他拍摄的《极度寒冷》《扁担姑娘》《梦幻电影》三部电影,也都是各大电影节上的座上宾。
熬过这六年,王小帅迎来了更高光的职业生涯,2001年的《十七岁的单车》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随后《二弟》《青红》《左右》《闯入者》等电影更是相继入围并获奖。
在王小帅的电影导演生涯里,他一共有一次威尼斯,两次戛纳,三次柏林的荣誉肯定,可谓是要狮有狮,要熊有熊的人生赢家。在电影还没有唯票房论的时代,从艺术成就上看,王小帅就是老天爷赏饭吃的那类电影人。
尽管天赋卓越,但小帅还依然保持着自己的节奏。从《十七岁的单车》之后的近20年时间里,王小帅总计也就拍了8部电影,和同时代的其他导演比起来,这样的产量几乎被碾压。
除了慢,王小帅的电影还有一特点,就是写实。纵观小帅导演出道以来拍摄的所有作品,我们发现,现实主义题材一直是他亘古不变的主题。擅长以家庭叙事为主体的他,将中国现代化崎岖的进程中的大事件全都融入到电影中的人物命运中,让观众从他的故事里,体验到了一种社会洪流下,人无能为力的失落感。
最先让有这样的感觉的是他的成名作《十七岁的单车》。
在这部2000年拍摄,2013年才得以与观众见面,差点还让他的电影生涯受到影响的电影里,两个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岁青年阿贵和小坚,将十七岁的理想、彷徨全部寄托到了一辆自行车上,并试图以自己确定的方式解决后来因为自行车产生的争端。
电影看似是在讲两个17岁少年的故事,背后却将身份迷茫、现实残酷等实际问题都带到了观众面前。再加之台词少,长镜头多,电影一经问世,便迅速和当时主流的电影区别开来。在捧红了女演员高圆圆的同时,也迅速为王小帅迎来了关注,让很多文艺青年一度将其视作最喜欢的导演之一。
在《17岁的单车》之后,王小帅继续了自己的写实类创作,只不过这一次,他将镜头对准了那些“大三线”这一特定历史事件中的人和事,而且一拍就是三部,跨度长达10年。
所谓“大三线”,简单的说,就是上个世界50年代从上海等大城市到边远的西部城市开始三线建设的人群。因为历史战略的原因,他们去到了一个全新的地区,但因为社会的发展,外界的蠢蠢欲动让曾经的故乡变成了回不去的地方,于是父辈们只得将希望寄托在下一代的身上。
在《青红》中,青红的父亲就是典型的回不去的大三线人,于是只得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青红为代表的下一代身上,希望他们好好读书,并能重新回到上海。父辈与青年间关于期望的拉锯,最后让这波人的命运也就此发生了变化。
如果说《青红》用的是大三线中的中年视角,第二部电影《我11》中,王小帅则借用了一个11岁孩子的视角来讲述成人世界的故事。虽然那个特殊的时代并没有正面的影响到这些个孩子,但是却通过他的眼睛看到了一个伤痕累累的成人世界,这部被冠以有王小帅影子的电影,将特殊时代里成人世界里那些关于成长的艰难与风险讲的触目惊心。
在《青红》问世8年后,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闯入者》与观众见面。在作品风格上,王小帅做出了创新,用惊悚的操作,将时代对人的伤害体现到了一个老年人心神不宁、神经兮兮的不正常行为上。而电影最后老人无法和自己的和解,也正是王小帅想要表达的,无论世界怎么发展,已铸成的伤害并非真的能烟消云散。
在三部曲长达10年代的时间里,中国的电影市场早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从观众的反应来看,这样的电影作品显然是曲高和寡。而偏要“一根筋”地走到黑,并非是王小帅固执拧巴,而是大三线里的故事和人都是他最深的乡愁。
王小帅出生地是上海,1966年,出生刚四个月的他,便随着响应中国政策的号召的父母,去往贵州山区支援国家建设。在多雨的贵州一待就是12年,后来全家又搬迁到武汉。
15岁后他便开始了一个人前往北京求学。后来从美术转行成导演,有机会拿起镜头将这段历史讲出来时,搭上自己不卖座的名声,王小帅也要将这种与观众记忆脱节的故事进行到底。
这种对特定历史群体的关注隐忍、冷静、还很克制,在形成王小帅电影风格,拿遍国内外各项大奖的同时,也无形中拉开了王小帅电影与观众的距离。
《闯入者》票房1005万,《日照重庆》400万,《青红》400万,在票房成绩占据主要的时代里,这样的票房成绩,简直能扼杀掉电影创作者们的热情以及继续创作的可能。
更哭笑不得的是,对于王小帅为代表的这一代电影人们来说,好不容易才终于熬过了“审查”这道难关,市场又成为了他们现在的又一道难关。
这几年,在商业至上的浪潮下,第六代中导演中的陆川、贾樟柯都已经在商业化的电影创作上做出了改变,这是他们之于这个为票房论的时代的一种妥协。不似他们那般长袖善舞地审时度势,更低调的王小帅依然还在选择类似的题材进行创作。
此次的《地久天长》是王小帅时隔4年后带来的新作品,不再以新三线的故事为主体的他,跳出了导演先前以家庭为叙事单元的格局,选择了更宏大的历史背景来讲述社会巨变下人的悲欢离合。但从故事的简介来看,这样的宏大依然和先前的故事一脉相承,因为小家庭在社会变化中的命运沉浮依然在支撑着故事的发展。
唯一有变化的是《地久天长》也请来了商业流量明星王源,尽管口头上王小帅没有承认这是商业方面的考量,但是意图已经很明显。而这样的改变,或许会成为小帅离票房最近的一次。
最近某社交论坛上,一个网友说,看完了王小帅的《地久天长》,他觉得这是他这么多年来看到的最像电影的一部电影,市场或许不认可他,但历史总会还他一个解释。
网友的感慨,也是小编我想说的。如今的王小帅还在接受票房不好的苛责,接受观众对他差一口气的埋怨,但他继续保有对那些“过时”的题材的勇气,早就该换来你我对他的温柔相待,因为中国电影真正的百花齐放,离不开他们的探索与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