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带领学生复习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的内容。因为不是自己从初二带过来的学生,所以复习前做了学情调查,问学生:“你觉得中国近代史是怎样一段历史?”每个班无一例外的齐声回答:“屈辱史”。是啊,近代中国100多年,中华民族经历了太多苦难和磨练。面对侵略,中国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抗争,同时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和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探索。再问学生:“你从这段历史中得到什么认识?”学生统一高呼:“落后就要挨打!”晚清时期,从制度、经济、军事到科技、教育、思想文化等各方面都落后,导致我们在面临外来侵略时屡战屡败。可是从这段历史中,我们仅仅吸取“落后就要挨打”这一教训就够了吗? 历史学家蒋廷黻曾说:“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的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我们要追问的是,为什么鸦片战争后清朝自上而下继续在麻木和愚昧中昏昏沉睡,没有做出任何改变,直到20年后历史的悲剧再次重演?为什么魏源写的《海国图志》在日本大受欢迎,几乎人手一本,并促成了日本的明治维新,而在自己的国家却无人问津,遭受冷遇?为什么清朝进行了30多年的洋务运动,却在跟近代化运动比清朝还晚的小国日本的较量中一败涂地?这些问题背后复杂的原因才是我们该认真思索和反省的,不能简单的抛给学生一句“落后就要挨打”了事。那么到底是为什么呢?
林则徐是我们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也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郑剑顺在《林则徐对夷情的探访及认识》一文中指出,林则徐对“夷情”的认识有局限性,比如,林则徐认为英国人没有中国的茶叶和大黄,就无法消化食物,从而无法活命。他还认为,英国人膝盖不能弯,一仆不能复起,所以不擅陆战。在清朝大员中,林则徐无疑是少有的开明之士,即使如此,林则徐对英国人的认识却如此的荒唐。但这些局限不能怪林则徐本人,清朝的长期自我封闭是造成的片面甚至错误认识的重要原因。
因为闭关锁国,中国人沉溺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被妄自尊大的观念主宰着。“在以后的每一次变革中,妄自尊大、盲目排外的清政府坐拥着着华夏正统文化这个巨大的包袱,让每一次文化的对接交融变为惯性抵触,让每一次迈步前行都步履维艰,一次次失去变革的时机,最终成为国际社会边缘化的一个落后国家。”
所以我们应该吸取的教训是:要用开放的眼光和谦虚的态度与世界同行,这才是有价值的历史教训。“如果只让学生记住落后就要挨打,就容易使问分析问题的视野相对狭窄。首先,落后不一定挨打,灵活多变的外交手段也可以争取、甚至捍卫国家的权益。其次,灌输“落后就要挨打”的理念也不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毕竟,在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的今天,以强凌弱早已不合时宜,合作共赢才是国际交往的主流。”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爱国主义更多的是强调共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这并不意味着忘记过去,而是要正视中外历史,吸取有价值的历史教训。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