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想写一写对我个人的思维体系影响巨大的人,一是怀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念想,想和同道们分享那些优质的书和优质人物,二是想记录下这部分我个人的思想演变史。
华杉
开始接触华杉老师,是从微博上的关注开始,而真正开始接受他思想的“改造”还是从他开始每天早上研读四书开始。华杉从2013年开始开始了一项浩大工程,他准备按照四书的顺序,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顺序,每天早上学习一篇,践行儒家倡导的“日日不断之功”,来学习提高自己。在他公布自己的这项大工程以后,为了让自己能够进入状态,他先研读了一遍《孙子兵法》,最终成书《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然后才开始了四书的学习。
我也这样跟随着他时断时续的开始学习,在可能的情况下每天都会读他自己的学习笔记,在这个过程中,我慢慢接受了经典儒家思想的改造,也真正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顺,反求诸己”“慎独忠恕”这些儒家核心思想的真实含义。同时,华杉本身是战略创意广告行业的大师级人物,他在践行“学习的目的是切记体察和知行合一”时,把儒家思想和商业,和战略,和管理,和经济都进行了结合思考体察,更帮助了我结合自己从事的职业来快速汲取到丰富的营养,我想这是他对于推广儒家思想很大的贡献,因为圣人之道是适用于各个方面的,但对于结合某个具体方面如何落地却是考验这个人是否习得圣人之道精髓的所在了,因此,通过学习华杉老师的学习笔记,我被他对于商业的认知,对于人性的认知,对于世界的认知,所深深折服。其实我在学习过他的《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就已经被他折服,但正如他本人所说,兵家的思想是战争的思想,虽然在当下社会可能实用性超过儒家思想,但那不是日常行事之道,况且孙子兵法的核心只有一条,“求不战”,但这点却被大多数学习孙子兵法的人有意无意的忽略。所以,华杉更推崇儒家,他说自己信仰儒家思想。
在网络上和他学习这几年的时间,我才真正认知到儒家思想,圣人之道的伟大,也深深感叹为什么没有在十年前就有机会学习到这些,而是已经到这般年纪才学习到,才被“改造”到。在这里我不再逐一列举那些让我奉为座右铭的儒家金句,和结合自己工作生活体悟到的延伸观点,我会在其他篇幅中单独记录。
很感谢网络时代,让我得以接触到华杉老师,和他学习,他是这个时代的“儒商思想家”。
张德芬
知道张德芬是通过她那本被广受赞誉的《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是一本结合她自己四十年生命经历所写就的半自传体书籍,按我信仰的能量学说来讲,这本书充满了能量,所以出版后影响巨大,甚至到现在仍然是最畅销的身心灵书籍之一,所以,充满生命能力的书绝不会被忽视,亦如《红楼梦》。
2013年底那段时间,自己也处在一个徘徊的阶段,偶然在书桌上看到了这本早已不记得什么时候入手的《遇见未知的自己》,于是,我也开始了和“未知的自己”相遇的旅程。这本书并不长,但却用浅显的语言,身边的故事,告诉了读者一个道理,“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这是对我影响至深的一句话,是被刻进我灵魂的一句话,也是从那一刻,我开始了对身心灵领域的探索,随着学习的展开,我慢慢发现,张德芬并不是身心灵研究领域的大咖,她也同样认为自己是一个在不断学习的人,但我还是非常感激她,也把她和她的书作为身心灵领域的入门推荐。
人和人的相遇需要缘分,人和书的相遇同样需要缘分,所谓的经典,都是在对的时间和对的思想碰撞而产生的深刻的持久的心理共振,我说过,书是有能量的,如同音乐一样,所以,包含巨大能量的书是能对人产生巨大影响的。
在读过《遇见未知的自己》以后,我第一次用“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的视角来审视我自己的生活,审视我自己的亲密关系,去尝试着“改变自己”,而不是“外求他人”。在我不断的学习修炼的路上,每次遇到不顺之时,拿起张德芬的书,或阅读她微信公众号时,我总会在某个篇章中获得力量。她把自己在身心灵修炼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她在生活中遇到的和你我一样的琐碎烦恼,都按照自己的理解,一桩桩一件件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时,我会发现,我的脆弱并不孤独,我的烦恼并不陌生,张德芬就像是年长自己几岁的邻家姐姐,她会慢慢给你诉说,解开你的困苦迷茫。我想,这就是我非常认可她的理由吧,她不是老师,她是知心大姐。她乐于倾听我们的苦恼,也乐于展现她自己的苦恼和她怎么解决她的苦恼。
最后,重要的事说第三遍,“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愿所有人都能收获“平安,喜乐,爱”。
蒋勋
最早听说蒋勋还是多年前,闻得台湾有一位美学研究领域的大咖,也在书店看到过他的书,所以一直把他归类到高高在上的美学教授群体中,认为他们研究的都是不接地气,不食人间烟火的学问。只到一年前我开始听起他在高雄解读《红楼梦》的课堂音频时,我才发现,他是那样一位可爱的教授,他敏感,体贴,能和学生打成一片,也能带普通人领略艺术的美好。从《蒋勋讲解红楼梦》中,我被他广博的国学知识和跨越海内外的艺术评价能力所深深折服,他讲解红楼梦的音频陪我度过了无数个旅途,在高速公路上,在地铁中,在大巴车上,只要听到蒋老师那磁性的,富有台湾律动性的声音响起,我就开始了和他一起感受曹公笔下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感受曹公悲天悯人的菩萨情怀,我许多次被蒋老师解读的过程打动,我庆幸曹雪芹耗尽毕生心力成就的中国最伟大的文学作品能在他百年后遇到这样一位知音,他不是从红学的研究角度给我们解读,而是似乎曹公附体般,抽丝剥茧的带读者去品味曹雪芹埋在书中那许多个小细节,许多个写透“情”“福”“因果”“人性”的细节。
在爱上蒋老师以后,我才注意到,蒋老师著作等身,他对于唐诗,宋词,古希腊雕塑,绘画,意大利艺术品,甚至古代的青铜器,陶器,佛教佛像,基督教壁画这些艺术性作品都有研究成果,而对于这些领域的研究同他讲解的红楼梦一样,绝不是远离生活,远离大众的,而是能用我们听得懂的词汇带我们领略艺术这个美轮美奂的领域。同时,蒋老师的《生活十讲》《孤独十讲》也都体现了他的价值观,人生观,他对于生活的态度和对于佛教的信仰都深深的影响了我,打动着我,去年他的那本《带着金刚经去旅行》热卖时,才知道蒋老师无论身在何处,都会每天抄经,他说抄经让他忘掉距离感,带来宁静感。蒋老师对于中国书法的研究也让他自己的书法小有所成,他的字圆润,没有棱角,正如他给人的感觉一样,那么亲切自然。
有这样的人生导师在指引着自己,让我在人生修行的路上似有明灯指路,感谢蒋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