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案例
概述
这一节,斯蒂芬·柯维罗列了10个人们常提出的问题,从个人事业有成但不幸福,到企业管理缺效,再到个人发展已经家庭教育等。
斯蒂芬·柯维并没有从其中某个问题展开分析,而是讲了他自己的往事——他与妻子在面临孩子教育是如何从错误走向正确的。他们一开始陷入了,只要他们做好鼓励、支持者的角色,他们的还在就能变得成绩优异,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棒球手,但是事与愿违。后来,在斯蒂芬·柯维研究思维定式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其实是困在自己的思维定式里面——“表面的言行终究掩盖不住其背后的信息:你不行,你需要父母的帮助。”
斯蒂芬·柯维最终觉悟:要改变现状,首先要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先要改变我们对问题的看法。
那些不懂的东西
·期望理论:激动力量=期望值×效价,在这个公式中,激动力量指调动个人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期望值是根据个人的经验判断达到目标的把握程度;效价则是所能达到的目标对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这个理论的公式说明,人的积极性被调动的大小取决于期望值与效价的乘积。也就是说,一个人对目标的把握越大,估计达到目标的概率越高,激发起的动力越强烈,积极性也就越大。
·自我实现预言:即使自己的预期成真的预言。积极的或者消极的预言,强烈坚持的信念,或者错觉(被宣称是真实的,其实是错误的),都可能足以影响到人们,使人们的反应最终会导致先前错误的预言实现。如同上图,人陷入了情绪-行为-结果这一循环中。
·皮格马利翁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相反的说,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成功的人都会培养出充满自信的态度,相信好的事情会一定会发生的。期望和赞美能产生奇迹。
有所思
·从构文上,作者先抛出了我们常见的10个问题,让我们被吸引,愿意继续往下探求答案。但是他不从10个问题中进行分析,而是从及的经历进行分析。一来避免了其他问题没能一一分析的尴尬,二来自身的经历显得更加有说服力。
·按文中的意思,其实个人的成长,是非外力所能决定的。如同他们用尽各种方法希望能帮助自己的孩子变得优秀一般。
我们对待问题的看,是指什么呢?是否我们都是指看到问题的表面,却未曾绕到它的背面看看?斯蒂芬·柯维看到了孩子不优秀,却未看到,孩子总有他不如别人的地方,不可能事事完美。那,我现在有什么问题,我是怎么看他们的?
十个问题中不乏有中枪的:时间不够用。其实,我需要那些时间来做什么呢?我都用来做了什么呢?为什么要做呢?不做会有什么问题吗?可能更多的,还是我“求快与贪多”的心理在作祟吧。就像,慢读有它的意义,值得去做,但是公众号的那些文章,我是为了什么呢?可能并非是为了那些需要的人,更多的是自己想去得到那种期待的满足感。这也是那种满足感未曾出现得原因吧。
2、品德与个人魅力孰重
概述
斯蒂芬·柯维提及他在对美国所有成功学进行研究之后,发现前150年的作品大多强调“品格”,而一战后,开始转变为强调“个人魅力”,有让人注意人际关系与公关技巧,和鼓吹盲目积极乐观者两个方向。他提出“个人魅力”里面有一些内容是正确的,但是也有一部分是在玩弄手段,带有欺骗性。他提出不管是那一部分,“个人魅力”是指标不治本的,即便有时获得了暂时的效果,但是深层的问题还是会继续浮现。
然后他在此讲述上一节所提及的孩子教育的问题。他们基于维护自己模范父母的形象多于对孩子的关切,所以企图用技巧来改变孩子,反而忽略了孩子的幸福与快乐。而当他们选择调整能信的动机和对孩子的看法,从客观的去发现和了解孩子的特色、个性与价值。斯蒂芬通过这种方式,即解放了自己,也让自己的孩子找到自发成长内内在要素。
有所思
·“个人魅力”中,有部分内容是正确的。那“个人魅力”是否是因为对这些正确的内容,进行了错误的理解和解读所产生了?
·技巧具有一定的速成性,但是有其弊端:无法根治。
·如同斯蒂芬一开始对他的孩子,我们···好吧,就我,是否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其实内在的动机都并非表面上看的为了对方,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些欲望?我要如何去培育内在的安全感,不再通过外求来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