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读书爱好者,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认同“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每天读书超过两个小时,平均一周读完一本书,甚至有时候一周读两本书,但,命运却看不到改变的曙光,收入仅限于满足基本的生活保障而已,根本与高贵无关,“读书无用论”充斥社会舆论时,想要为自己读书找到一个好的理由,却都是苍白无力。
这样的状况一直维持到加入“彭小六”的读书群,小六在拆书时提出了一个观点,“要弄清自己读书的目的”,并且领读了赵周老师的《这样读书就够了》。经过了两天的反思,我才意识到自己一直存在的读书误区,以及采用了错误读书方法。
原来,不是读书无用,只是我们不会读书罢了。
一直以来,我读书毫无目的可言,遇到什么就读什么,经典读,畅销书也读,好像读完了自己的命运真的就改变了一样,然后,读完了,也仅是读完了而已,再没有了然后。
这样没有目的的读书根本就是耍流氓,充其量只是为了装13。
那,到底什么才算是有效的读书,怎么才能让读书有用?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读书的主体是我们自己,不是老师,不是考试。告别我们一直坚持的应试教育的读书方法吧,我们读书不是为了考试,更不是为了老师。
其次,弄明白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拜我国的教育制度所赐,大多数人在进入大学后便开始挥霍自己的时光,但进入社会后,才发现原来我们在学校什么都没有学会,还是需要读书的,这个时候,读书的首要目的不再是升学考试,而是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模式。
再次,读书不以量取胜,用的多少跟读的多少没有关系,甚至少而精反而更可能去应用。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以选择学习自己想要学习的内容,而面对如此多的信息时,却会无所适从,再看看周围人,手机上都是装着“知乎”、“得到”等APP,生怕被别人甩在时代的后面,愈发焦虑不安。
我们想学习的心情如此急迫,反而增加了学习的难度,以我生之有涯,面对无涯的学海,难免生出无力之感。
任何一本书中都有很多你能学习的知识,但是,其中有相当多是你不需要学习的。
宋朝有位丞相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不在于他读了多少,而在于他会用多少。
一本书能提取一句有用的建议或技术,都会是超值收获,受用一生。比如,我在看《4点起床》或者是《晨间日记的奇迹》时,我就记住了一句话“成功的人把别人的好习惯都变为自己的习惯”,虽然我已经记不清是上面两本书里哪本书中的话了,但一点不妨碍这句话给我造成的良好影响,我观察身边优秀的人,把他们的好习惯,比如早上制定目标,晚上进行复盘,每天记录自己做事情花费的时间等等良好的习惯,都变为了我自己的习惯。
我相信,不是读书无用,真的是我们需要调整自己的方法了。把知识用起来吧,把图书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