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位六零后普普通通的农村母亲,没有文凭,更没有华丽的文笔跟大家探讨人生,只有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感悟到“何为人情世故,何为是非曲直”。
经常看到很多雷同的小视频作品:进门开口先叫一声“妈”!或者:“我妈呢”?其实这些作品不是捕风捉影,是大多数家庭中最普遍存在的现象,你家有吗?
每当这时,作为父亲的你,是不是有点小“醋意”呢?其实,我很体谅你的感受,为了孩子,一生任劳任怨,奉献出了一切,此时,孩子的第一个问句,可能让你失落,你可能会觉得自己被忽视了,但我可以告诉你,其实你的位置在这个家是举足轻重的,跟母亲的位置是并肩齐首的,在孩子的心里位置,你们即便有点参差不齐,但对你们的关心和牵挂是同等的。
我们每个人自呱呱落地、出生在这个家庭里的那一天,就注定与父母有着千丝万缕的不解之缘,所以,我们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母亲的大手牵小手,直到你羽翼丰满的那一天,她才忍心放开你的手。
在你的成长旅途中,父亲就是为你保驾护航的船长,陪你一路乘风破浪,直到靠岸的那一刻才把心放平。所以,这段人生航程里,父母的船仅为你而行,船舱里仅为你而载,他们心里最置顶的位置就是你。
我的母亲就是一位普通的农村主妇,没有一点文化基础,甚至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但她却用一双勤劳的双手,把五个子女养大,何其的不容易,是每个做母亲的都体会到的,她的无私付出,让我学会了感恩,所以,我开启的进门模式也是:叫一声“娘”或者是“爹,我娘呢”?我觉得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母亲虽没有为我明确的判断出哪条路是一帆风顺的,但为我的生活打点的一丝不苟的只有她。所以,进门第一声叫妈,就是习惯,没有更深的解释,也不是位置的象征句。
我的感觉告诉我,自己有点小偏心,我的天平砝码有丁点偏离父亲这边。从小就有一种感觉,父亲在我心目中的位置与母亲的位置比例似乎有点偏差,我可以直言不讳的说:我爱母亲,更爱我的父亲,因为,我的做事风格是从父亲这传承的,他的处事方式我也借鉴了很多,我们的三观基本吻合,所以,客观的说,感情上我与父亲会更深一点。
记得,小时候,我每次生病时,都是父亲哄我喝药,排斥吃药是大多数孩子的通病,我自然也是,每当这时,父母最无奈。每次生病时,父亲都是绞尽脑汁的想办法解决我不吃药的困难,家里稀有的红糖成了药碗里的调味包,父亲会细心的把红糖和药搭配的苦甜适中,担心我呛着,他从来不给我生喝硬灌,只是一边讲故事,一边一点一点的给我服下,最后还要在我嘴里塞入一块水果糖,这样残留的苦味也去除了,此时还有点因祸得福的窃喜,如此方法不仅为我医了病,还让我解了口馋,所以,偶尔感冒时,不觉得恐慌,反而天真的还有点小期待:生病了就会有糖吃。父亲的这份良苦用心,从小就深深的烙在了我心里。
有时父亲去外地开会,都会为我们买回几块花生糖,仅几分钱的小礼物,而那时的我们,已经觉得很奢侈、很幸福了。
记得第一个未婚嫂子每次来我们家,当饭菜上桌时,父亲总是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们先吃,我有点事,回来吃。这句话“骗了”全家人多次,后来我明白了他的用意:一个粮食匮乏的年代,待客的美食,其实就是现代人餐桌上的家常,而当时的人们却把它看作是美味佳肴,只有客人才有资格享用,所以,父亲想用最好的招待未来的儿媳妇,就用这种善意的谎言,让自己全身而退成全自己的孩子,此时,用“伟大”二字形容我的父亲,我不觉得夸张。也因他的这份大爱,成就了父亲在家里的置顶位置。这份满满的父爱,也教会我怎样做一个称职的母亲,怎样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所以,进门的一声“爹”虽迟到一点,但我始终把他放在仰望的位置。
都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水。作为女儿和母亲双重身份的我,如今更懂得子女在你心里的位置占据的有多满,父母在你心里的位置有多重要。
不管你是父亲还是母亲,懂得感恩的子女,会永远牵挂着你,即便进门第一声喊的是妈,但如果身为父亲的你,遇到困难了,与你并肩作战的离不开你的子女。如果你身体不好,除了父母和爱人,他(她)也是最牵挂你的那个。所以,从小跟孩子的沟通最重要,陪伴就是与孩子的感情基础,即便你让他衣食无忧,给她丰厚的物质条件,没有你的陪伴和沟通,在他(她)的心里依然是一份不完整的爱。
最后,我很想先喊一声“爹”再喊一声“娘”,但无论怎样,已没人答应了,此时,好想看一眼母亲“吃醋”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