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从阿里巴巴卸任的马云,说要致力于改变中国的教育现状。回归教育事业的马老师永远不会想到,在他还没有做出任何改变之前,就被中国的中小学生上了一课。
阿里巴巴旗下的钉钉软件,被人数足够多的中小学生直接拉到低分和数不尽的差评。孩子这么做,是因为他们天真的以为,只要打低分就可以让应用下架,他们就可以继续放假。
在和钉钉对抗的中小学生中,我看到了失败的教育。
↑↑↑
上图是一个大学生根据自身经历苦心的规劝,下图是一个恼羞成怒的回复。看那粗鄙的口气,像极了一个没有家教的孩子所为。这次的钉钉事件暴露出拥有手机的中小学生人数,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数量级。而网络上随处可见的键盘侠,时而就蹦出的粗言恶语,很难说其中没有学生的身影。今天,我们都在告诉孩子怎样学习成绩好,将来怎样赚更多钱,但我们忘记告诉孩子们,得到这些的根本是做人。而要让孩子在做人方面没有偏差,就需要德教和家教。
德教的重要性,《论语》这样解释:“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不去培养品德,不研讨学问,听到了应当做的事,不能马上去做;有错误也不能改正。
有一句话叫做有智商没情商,是嘲笑那些只会死学习的书呆子。他们虽然手中握着各种各样的奖状与证书,学习很优秀却得不到大家的尊重。因为他不懂得友善待人、尊重他人,我行我素、颐指气使,没有规则感与秩序感。而家长们在谈论起自己孩子的时候,也往往以孩子所掌握的知识、分数为荣,很少将“懂礼貌”、“尊重别人”、“守纪律”纳入肯定和夸赞的范畴。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一个错误的教育观和成才观,并在全社会蔓延开来,以至于形成5岁的孩子学知识、18岁的孩子学礼仪的“教育倒挂”现象。
在很多企业中,一直流传着这样的用人准则,“有才有德先用,有德无才慎用,有才无德坚决不用”。早在唐代,对官吏的选拔任用也曾明确,“四善”原则,“德义”是首要标准。
之所以在钉钉事件的背景下谈及这个话题,是因为只有真正懂得德行的重要性,才能找回失去的教育。
在当下有“德行”与“才能”的论争,是因为社会变得功利而浮躁,家长的教育观失去了方向与准则。为了所谓的“成才”与“成功”,家长们变得急功近利和盲目激进。教育的核心就应当是立德树人,尤其对于家庭教育来说,最为重要的,一定是从小给孩子养成良好的德行,奠定他一生健康成才的基础。
忙于工作的爸爸妈妈却恰恰忽略这些。
于国家和民族来说,下一代均为有德之人,这个民族的未来才真正有希望。
关于手机的问题,我认为是教育孩子道路上最大的敌人。那些因孩子沉迷手机而被气的咬牙切齿的父母最有体会。每次的管教换来的是争吵、每次的劝说都是耳旁风、每次的批评都是犟嘴。
当耐心用尽,争吵疲劳的父母把手机丢给孩子就是最后的选择,而这也是酿成悲剧最初的因果。大连13岁男孩杀害10岁女孩的事件,归根结底就是父母忙于生意 ,将手机丢给了独自在家的男孩,而父母除了必要的问候与关怀,几乎没有多余的指教。孩子用手机浏览不良内容,对身心造成不良的影响,久而久之酿成悲剧。
所以,有些错我们不能完全归到孩子身上。
孩子对于手机的依赖,我把它可以分为几种:
社交型依赖:习惯于看qq、看微信,经常寻找同学朋友甚至陌生人聊天,孤独感的表现。
游戏型依赖:游戏型的依赖是因为手机游戏本身极具吸引力,刺激的画面,操作的乐趣,是一种精神刺激,可少不可多。
从众依赖:从众依赖是因为孩子天性的好奇,喜欢问底。在听到其他人讨论影视剧情发展,手机里新奇的信息,潮新的内容,有探问究竟的冲动。(古代的教育有一条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找的玩伴很重要。“)
无论是哪一种依赖,都是孩子兴趣的转移。在没有手机的时代,孩子喜欢看电视,没有电视的时代,孩子喜欢听流行歌曲。在电子产品盛行的今天,丰富的内容总会吸引孩子产生依赖。
转移孩子的依赖,最重要的还是父母。有一句话这么说:父母的高质量陪伴是解决亲子问题的灵丹妙药。
既然已经做了孩子的父母,养和育是责任,下班之余陪孩子一起玩都做不到吗?
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就是那些做到的人,做的好的人留下的文化教育。
没有做到的后人只能跟从恩师留下的印记,从中慢慢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