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读过的书
2016是忙忙碌碌的一年,没想到也读了几本书,这里面应该有kindle的功劳,12本书里面,只有两本是纸质的,kindle让我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也让我养成了读电子书的习惯。
以讲故事的形式,把“美国的民主”这样一个概念性的东西拆解成点点滴滴的事件、政策和人物去描述。
北大备受欢迎的科学史课主讲教授、《科学的历程》作者吴国盛重磅新作,解析东西方文化基因的差异,揭晓科学的本质,引爆科学界乃至全社会关于科学的大讨论。
知乎604939个赞同认证的惊喜之作!豆瓣9.4分高分推荐!知乎大神采铜带来首部开启全新思维方式的智慧书,剖开迷宫般的现实世界,找到实现自我的成功之路。
道破天机!深入解读知行合一及其创始人王阳明的通俗全传!通过讲述王阳明的辉煌传奇,为您剖析知行合一的无边威力。
科学探索的传奇历史,英雄壮举与阴谋并存,智慧灵光与荒谬同在。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回首前尘,我意识到在过去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小径。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无比艰难的那一年,将人生变得美好而辽阔。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不是推理小说,却更扣人心弦,现代人内心流失的东西,这家杂货店能帮你找回
平行世界,多元生活,既可以朝九晚五,又能够浪迹天涯!讲给你听,不舍得读完的江湖故事!好吗好的!
世事流转,我自安然。祥子用这本书重新定义了“生活方式”。
很少读小说的我,居然读了四部小说!这几部小说都是因为在我逛亚马逊的时候老是在我眼前飘来飘去,看宣传语貌似不看看就没资格在地球上混下去,于是做为一种调剂,拿来读了。由于我读书很少从第一页顺序读(最近好像有所改变),读小说其实是强制我改变这种习惯的练习。
我相信大数据,这些小说长期高居各大榜单前列,肯定有它们的独到之处。读过之后,果不其然,这四本书其实都是和个人的心灵成长有关的,很多人都会在某些片段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这也许就是它们畅销的原因吧。不太读小说的我对于这一类小说还是比较喜欢的:情节比较简单,描写比较细腻,引人深思(其实这也是我对电影的审美观)。
读《精进》是因为作者是知乎大神采铜——一个有心理学和学习科学背景的“知道分子”,这本书其实有些普及学习科学的意思,尽管采铜并没有提"学习科学"这几个字。
《经度》是一本非常好的科普作品,它讲述了人类航海与计时技术的发展史——这正是准确测定经度的基础。好的科普作品应该比小说更吸引人,应该讲一个好故事,这本书都做到了,那些为我们今天全球范围内的行动自由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伴随着这段历史的,是他们个人命运的跌宕起伏。喜欢这样有温度的科普作品。
王阳明我前两年读过一点,但是印象并不深,度阴山的三部曲,我只读了第一部,主要是介绍了王阳明的生平及其“心学”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其实度阴山的这种写法也是一种“科普”读物的写法,其中多少有一些主观加工,但总体上是客观和可信的。这次对王阳明的“心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王阳明其实是孔孟儒家思想的“原教旨主义”者,其最大的贡献是将被程朱理学阻断了的儒脉源流续接并发扬光大。
大冰的书我都看了,看网上有人评价说一本不如一本,这里面恐怕有审美疲劳的作用。大冰自称“野生作家”,人家这已经是给自己开脱了。大冰的作品热销,这个现象有点儿类似当年《还珠格格》爆火——大家一边骂,一边看得津津有味。大冰的几本书其实都是同样的内容:它描绘了另一个世界,大家都曾经想过那样的生活,但极少有人有条件或有胆量付诸行动。这极其类似《还珠格格》,每个人都有一颗叛逆的心,但往往都被压抑着。
《把日子过成诗:一位女摄影师的山居笔记》作者是一位叫祥子的女性,应该比我年龄稍小或差不多,关注了一段时间她的公众号,因为她也关注过“终南山隐士现象”一段时间。祥子其实不是真正的隐士,但我很欣赏和佩服敢于选择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的人。
最后要说的两本书,可能要被我评为本年度对我影响最大的两本:刘瑜的《民主的细节》和吴国盛的《什么是科学》,两位都可谓是“知道分子”中的精英和网红。读完这两本书,特别是再联想到王阳明的心学,我变得更加悲观了:民主和科学这两颗人类文明史上的硕果,在中国的土地上都“水土不服”,而且这个病根几乎是先天的,融入文化基因的。
作为一个有点儿文艺范儿、有点小资情怀、追求理想知识分子人格的我来说,这个时代不是最好的时代,甚至也看不到它向好发展的趋势。有人怀念民国、有人怀念80年代,我说不清,但我知道那两个时代对于有独立思想的人来说比现在要好。
不屈从、不迎合、不消极,我归纳的几个字,曾经想把它作为我的座右铭,现在看来,越来越像我的座右铭了。异曲同工的,是锤子科技的slogan:特立独行、天生骄傲,心灵深处有这样的共鸣,似乎是我成为锤粉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