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战略就是生存之道
选择的爆炸式增长
1. 分化定律推动了选择的增长。几乎每个类别可选择的产品种类都出人意料地增长。现在你必须同新的品牌和概念打交道。
2. 以前本土企业在国内市场抢生意,现在则变成了所有企业在全球市场的每个角落抢生意。商业进入全球化的大竞争时代。
3. 选择会制造更多选择。复杂产生选择,选择激发新技术,新技术又创造复杂。
选择的暴力
现在的市场竞争残酷,是选择造成的结果。消费者有如此多的好的选择,以至于企业要为错误的行为付出惨痛的代价,稍不留神竞争对手就会抢走你的生意,而想要夺回来却甚为艰难。
战略的定义
1. 战略是一个简单、焦点明确的价值定位,战略就是买你的产品而不是选择你竞争对手产品的理由,
2. 要在战略上表现卓越,就是要设计并保持一个陈述清晰、焦点明确的战略,并且不断地把战略传播给客户、员工和股东。
3. 定位就是如何在顾客的心智中实施差异化,使品牌进入心智并占据一席之地。战略一词在字典中的定义是“针对敌人确立最有利的位置”(position)
第2章 战略就是建立认知
心智容量有限
1. 容量不足的容器
1) 人类的心智不仅拒绝接受与其现有知识或经验不符的信息,也没有足够的
2) 随便找个人说说某类产品,很少有人能说出七个以上他记得的品牌。这还是人们比较感兴趣的品类,对于兴趣不大的品类,普通消费者通常只能说出一两个品牌。
2. 产品阶梯
1) 为应对产品的爆炸性增长,人们在心智中对产品和品牌进行归类。购买产品时按层级的次序优先选择品牌。有些梯子最多七层,装了好几个值得考虑的品牌,有些则仅有少数几层,则选择的品牌较少。
2) 某个品牌若想增加销量,就必须把排在上面的品牌排挤掉(通常很难),或者设法让自己与上层的某一品牌产生关联。特别是位于梯子上方的品牌地位牢固,后进者没有强势手段或定位战略,想提升心智中的阶梯的位置将无比艰难。
1) 企业有了全新产品之后,告诉顾客该产品不是什么,往往要比告诉他们该产品是什么还有效。
2) 企业要想推出一类新产品,就必须自己造出一个新梯子来,这当然也非常困难,如果这类新产品没有针对老产品加以定位的话尤其如此。人的心智容不下新的、不同的东西,除非它们和心智中已有的东西产生关联。
3. 新闻性
人类心智限量接收新信息,克服此障碍的另一方法是尽量让信息看上去更像一则重要的新闻。具有新闻性的标题比没有新闻性的标题更能吸引读者。如果人们认为你要向他们传递重要消息,他们通常会乐意倾听,这为商业诉求制造了机会。
心智厌恶混乱,被人记住的秘诀
1. 保持简单
2. 复杂带来问题
1) 厌烦情绪正是因过度刺激和信息过多而产生。信息就像能量一样,总会衰减成熵(熵是物理学中的概念,熵定律指出:事物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有序陷入无序)。
2) 复杂的答案没有任何价值。例如,每个管理者都需要信息,因为决策和猜想的区别常常就在于获取恰当的信息,但今天的管理者并不想使自己淹没在大量文稿和报告之中。
3. 复杂的产品
现代企业人喜欢谈论“融合”,即把各种技术合并,生产出具有更多功能的新产品,然而结局往往是失败。人们对复杂的事物有抵触情绪,他们喜欢简易的东西,总想按一下按钮就一劳永逸。
4. 令人困惑的概念
有些产品概念注定要失败,这并不是因为产品本身无用,而是因为它们不合情理,心智无法接受。
心智缺乏安全感
1. 跟风购买
1) 逻辑不能保证说服顾客,心智总是倾向于感性而非理性。消费者往往不清楚购买动机,或者不愿意说出来。甚至在回忆方面,心智也缺乏安全感,人们总是记起那些不复存在的东西。一个地位牢靠的品牌即使广告宣传力度下降,多年后人们对它的识别度还是很高。
2) 人们总是买那些自认为应该拥有的东西,主要原因是别人在购买,这就是羊群效应。
2. 可预知风险导致心智缺乏安全感:
1) 金钱风险:购买某样东西可能会损失钱;
2) 功能风险:也许某个商品不好用,或并不像预期的那样好用;
3) 生理风险:看上去有危险,可能会让使用者受伤;
4) 社会风险:购买此产品,朋友或相关人士会如何看;
5) 心理风险:购买某样东西后可能会感到内疚或是不妥。
3. “从众心理”来源于社会认同原则”。
1) 人们往往只有感知到别人认为某样事物正确,自己才跟着认定正确,看到别人在某种情况下做出何种行为,才判断该种行为是错是对。人们认定,采取得到社会认同的行为会少犯错误,而违背它则会多犯错误。大家认为,如果许多人都这么做,那么这种做法就是正确的。
2) 社会认同原则的存在有利有弊。社会认同原则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捷径,以判断自己的行为方式,但同时走捷径又很容易落入商业圈套。
3) 跟进品牌的追随战略,也强化了领先者的领导地位。
4. 潮流效应
由于心智缺乏安全感,制造“赶潮流”效应是商业常事。民意测验和调查常常给出权威性数字,以唤起潮流效应。或者,使用“增长最快”、“销量最大”等字眼吸引顾客,给人以安全感。这都是在告诉消费者,大众都认为本品牌产品非常优秀,值得相信。
5. 传统
商家经常也会展示企业的传统和文化,以打动顾客。许多企业以为,新产品较老品牌更能引起顾客兴趣,其实老商品的生命力往往被低估。
心智拒绝改变
1. 人们不容易改变态度,因为改变一个人的基本信念非常困难。改变一个人的信念,就意味着删除旧的信念或引进新的信念。许多大品牌都能在顾客心智中留下清晰印象。心智就像照相机,清晰地留下钟爱品牌的形象。“创意”无助于新品牌建立,人们对感觉亲切的老品牌更感兴趣。
2. 人类对许多问题都有自己的态度,人们似乎清楚地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特别是不喜欢什么),甚至对实际上知之甚少的事物也是如此。如果任务是改变人们的心智,就不要接受这个任务。即使精心设计运用一些诸如心理疗法在内的复杂方法也是如此。
心智会失去焦点(品牌延伸陷阱)
1. 丧失焦点的主因是品牌延伸。对品牌延伸持不同看法的根本原因是视角不同。企业更多从短期经济效益的角度看待品牌,为了获得成本效益和行业认可使品牌焦点扩散,让品牌由原来代表一种产品或一个概念变成代表两种、三种或更多种产品和概念。
2. 品牌力学的方程式,即品牌力量与其代表的产品种类成反比,赋予品牌的产品种类越多,心智就越容易失去焦点,品牌在人们心智中就逐渐变得什么都不是了。
3. 专家品牌会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1) 首先,专家品牌可以聚焦于一种产品、一种利益以及一点信息,让商家传达的信息更加锐利,有助于很快打入顾客心智。
2) 专家品牌的另一个优势是被人看作专家,然后就被认为是同类中最好的。
3) 最后,只有专家品牌可以成为品类的代名词,什么都做的品牌却不行。商战于脑,认知即事实。
第3章 战略就是与众不同
质量和顾客满意之战
在大竞争时代,唯一的成功之道就是进入顾客心智。而进入顾客心智的唯一方式,就是做到与众不同。如果质量是场战争,那么争夺顾客就是场生死决战。然而每个企业都这样做,那么通过质量与顾客满意就无法实现差异化战略。事实上这足以把企业推入不求利润的边缘。
真正实施差异化的方法之一:成为第一
1. “持性”,以新概念、新产品或新的利益进入心智将拥有特殊地位,因为心智不喜欢改变。现状具有神奇的吸引力,大多数人对打破现状的做法持固守态度,人们会坚持已有的东西。
2. 企业一旦成为某个概念的品类先驱或产品先驱,竞争对手所有的模仿行动就都只是在强化这个已经建立起来的概念。事实上当今大多数的行业领导者,都是靠后来者的追随才成就其领导地位。
真正实施差异化的方法之二:拥有一个特性
1. 特性,是某个人或某个事物的性格、特征或与众不同的特点。每个人在性别、体型、智力、技巧和魅力方面都是不同的,每个产品根据它所属品类也具有一系列不同特性。一个人或一个产品的独特之处在于以某个特性闻名。
2. 企业不能拥有竞争对手已经占有的同一个特性,必须另找其他的:
1) 试图模仿领导者的做法在商业中非常普遍,这只会助长领导者的成功。与领导者展开竞争必须“反其道而行”,雷同无效。
2) 当企业不是市场领导者的时候,战略选择的特性必须狭窄聚焦。同时再强调一次──新特性必须在同类中“可以获得”,没有被其他人占据。
真正实施差异化的方法之三:领导地位
1. 主宰一个品类
领导地位是品牌实施差异化的最有力方法,因为品牌表现直接支持品牌定位。强大的领导者能成为品类代名词。当企业以领导地位为支点建立品牌,顾客可能会相信品牌的任何诉求,并以为正是这一切造就了品牌的领导地位。人类倾向于把“大”等同于成功、地位和领先,人们尊敬并且羡慕最大的企业,相信其宣传。
2. 自我鼓吹
1) 一位领导者必须找到表达自身地位的方法。许多市场领导者,他们不想谈论自己的领导地位,原因是不愿自夸。这就像在战场上放弃有利的战略地位。如果企业不为自己的成就树立威信,紧跟其后的竞争对手就会想办法认领本该属于你的东西。
2) 领导地位是一个极好平台,企业可以借此讲述如何成为第一的故事。如果人们视你为领导者,他们会相信你所说的一切。
3. 不同形式的领导地位的宣称用语
1) 销量领先:使用最多的战略。这种做法很有效,因为人们倾向于购买别人所买的东西。
2) 技术领先:那些拥有突破性技术、历史悠久的企业可以用这种方式实施差异化。
3) 性能领先:有些企业产品销量不大但性能良好。这个差异化很有效力,因为有钱的企业通常想要最好的产品,即便他们用不到这么强的功能。
市场传统
1. 传统的心理意义
1) 人们没有过去的线索,就很难相信将来的线索。心智缺乏安全感,任何能帮助人们克服不安全感的策略都是好策略。
2) 悠久的历史本身在心理上有其天然的安全性,一个企业能长期存在,人们认为这些企业肯定在做正确的事情。长时间的存在会让顾客感觉是在和行业领导者打交道。这个领导者在行业内不一定是最大的,但肯定是资历上的领先者。
3) 仅有传统还不够,品牌需要在尊重传统和面向未来之间保持平衡,来接续传统。
2. 家族传统
上市公司冷漠无情,而且由贪婪的股东操纵。相比之下,家族企业给人的感觉更亲切,人们会认为家族企业更多关注产品而不是股价。此外,家族企业在参与社区活动方面获得的评价更高,因为他们是本地人,企业也创办在当地。另外,家族企业往往对待员工如家人一般,这给员工一种共同成长的感觉。
产品制造
1. 神奇成分
1) 战略盲点,同一品类中的大多数产品带给人们相同的东西,许多产品通常含有一项起特殊作用的技术或设计,而且经常是有专利的。然而,营销人员对此方面的解释不是太复杂就是混乱不清,他们宁愿做调研并把注意力集中在产品使用利益或者生活体验上,忙于广告、包装和促销活动。
2) 战略的正确做法是,产品的制作方法常常使产品与众不同,关注产品并找出那项独特技术,可能的话为它取一个好名字,不一定要解释清楚这些神奇成分,但将其包装成一种神奇成分。
2. 高级制作:有时候必须花更多的钱,才能生产更好产品。如果整个行业普遍追求低成本,企业可以从高端实施差异化。
3. 传统制作:行业趋势是将制作外包,实施了“传统”战略,把自己同竞争对手区隔开来。
4. 创造热销
如果企业的产品热销,应该让整个世界都知道自己很热销。人们有从众心理,口碑就是这样,一个人告诉另一个人什么是热点。虽然人们同情弱者,但他们还是更信任赢家。
5. 害怕自夸
1) 企业往往有一种思维,不愿意讲述成功,担心自夸是出风头表现,是坏习惯。更多人不愿意自夸的真正原因,是害怕不能永远保持热度,预想会遇到尴尬。
2) 事实上企业或产品起步就像发射一颗卫星,重要的是在初始有推力让品牌进入轨道,一旦到达了轨道,情况将完全不同。比竞争对手更热或销售增长更快,这都能给企业带来推动力,让品牌上升到一定高度,之后的战略选择大有可为。
6. 创造热销的方式
1) 销量:最常用的是拿销量和竞争对手相对比。企业可以选择任何时期的销量,以对自己最有利即可。而且企业可以任意选择参照标准,甚至不一定要和竞争对手作比较,可以和自己以往相比。
2) 行业排名:如果企业在其中的任一排名为第一,应尽可能大张旗鼓地利用它。
3) 行业专家:有些行业有专家和评论员,他们经常撰写专栏文章,或者观点经常被引用。在高科技行业更是如此,有时企业可以利用他们的评论或报告作为根据。
7. 借助媒体
1) 自己启动传播是有效的,但大张旗鼓的公关计划可以带来很大回报,就像是在池塘中扔一块石头,浪花开始很小,但是它慢慢会波及整个池塘。
2) “第三方”说法非常有说服力。人们觉得这些来源客观可靠,企业应该从行业专家开始,再扩展到专业性报纸,然后是商业媒体和消费者媒体。
3) 企业和媒体沟通之前必须找到自己的差异化定位,然后形成整合传播。专业操作步骤如下。
第1步,综合分析竞争:
任何企业都不是在真空中争夺注意力,竞争对手始终存在且一直在不遗余力地为自己做宣传。企业信息必须切合行业环境,必须从市场和顾客对竞争对手的认知开始。
第2步,找到差异化概念:
实施差异化就是要做到与众不同,企业要寻找自己有别于竞争对手的东西。思考要点是,差异化不一定要和产品相关,但要为顾客提供利益点。
第3步,寻求支持点:
为建立差异化,应当寻找符合情理的“信任状”支持差异化概念,使它真实、可信。
第4步,整合传播:
确立差异化概念和支持点,意味着战略成型,但并不意味着生意就此自动上门。企业的目标是将品牌概念打入顾客心智,建立认知。企业围绕差异化概念整合传播,包括:
广告
宣传册
网站
销售说辞
8. 企业从此可以沿着这一差异化概念方向重新整合所有资源,配合运营,最终使差异化逐步形成核心竞争力。如果没有差异化,你就最好有低价。
第4章 战略就是打败对手
“优秀团队”的谬误
1. 企业家应该让员工相信,优秀的团队将取得最终胜利。因为队伍需要这种激励。
2. 打胜仗要靠更好的战略,先确立制胜之道,然后求战,而不是期望每一个士兵临场时以一当十。召集优秀分子组成骨干力量是可能的,但企业越大,其员工队伍的平均素质越会趋于平庸。在超大型企业中,打造一个完全由优秀人才组成的团队,其可能性几乎为零。
3. 商业的重点已不在于满足顾客需求,企业的发展更多地源自将竞争对手的生意抢过来。商业已成为一场战争,而战场即是顾客的心智。
“更好产品”的谬误
1. 管理人员以为更优质的产品能在商战中获胜。一种“由内而外的思维”。在企业看来,自己的产品优于对手是事实,广告公司和销售人员可以把事实告诉顾客,澄清他们心智中对竞争对手的认知,改买自己的产品。这源自另一个信念:真相终会大白于天下。
2. 然而这只是自欺欺人,顾客心智中已有的认知并不容易被广告和销售人员改变。所谓“事实”,就是顾客心智里的认知,而不是什么“真相”──这是商业中唯一的事实。任何新的信息想进入心智,都必须和既往认知相符。
“如果你真的聪明,为什么你不富有?”
在商战中,你不能冀望“真相终会大白于天下”而获胜。事实上不管是战争史还是营销史,都是由胜者书写的而非败者。赢家一样会说:胜利属于更好的产品!企业家不妨尝试“由外而内”的思维。就算顾客打算相信你的产品比别人更好,他们立即会被更多未被说服的人所动摇。
商业是场战争
企业必须学会如何和他们的竞争对手打交道:避开竞争对手的优势,发掘他们的不足。不要让自己的员工为企业牺牲,而应当让竞争对手的员工为他们的企业牺牲。
转为竞争导向
1. 根据传统的营销定义,现在每家企业都是以顾客为导向而不是产品,,都在努力满足相同的顾客需求。其结果将导致企业行为的趋同,了解顾客需求变得毫无意义。
2. 企业需要将目光从顾客转向了竞争对手,做好一切准备,发动商战。战略规划变得越发重要,企业规划中将包含更多关于竞争对手的部分。仔细分析市场的每一个参与者,排出强弱,同时制定出行动计划去侵蚀弱者、抵御强者。甚至有一天,这种规划中将包含竞争企业每一位主要人员的档案,包括他们好用的战略及作风,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所建立的盟军将领的档案一样。
3. 企业必须基于四种战略模型,找到适合自己的战略形式,在此基础上进行战略规划。
1) 防御战模型供市场领导者采用。
所谓领导者,是指被顾客认知的领导者,而不是自己认为某方面领先的“领导者”。
领导者应该不断地创新,超越自己,并提高竞争门槛,让竞争对手难以瞄准和攻击。
优秀的领导者还应该对竞争对手进行阻击。
2) 进攻战模型适合市场第二位、第三位的企业。
首要的原则是避开领导者的强势,从其存在的弱点攻入,并倾注全力于此一点。
如果你的产品中采用了新一代技术,那将是进攻领导者的最好方法之一。它让竞争对手的技术成为过时货。
3) 侧翼战模型适用于避开主战场的小企业或新企业。
选择侧翼战,通常是借助一个新概念,进入一个没有竞争的领域,创造出战略奇效。
4) 游击战模型通常适合于小企业。
首先,找一块“小到足以守得住”的细分市场,在小池塘中做大鱼。
其次,无论多么成功,都要切忌“自大”,免得自找麻烦。
最后,必须准备随时撤退。因为丛林有时会变成一个人口密度过大的地方,清盘随时可能发生。出现任何不利苗头,小企业应该主动回避以待东山再起,自己太小,承受不了损失。
战略和战术
1. 什么是战术
1) 战术,是你如何进入顾客心智,是一个有竞争差异的心智切入角度。战术的首要特征就是差异性,可以是更小、更大、更轻、更重、更便宜、更昂贵,或者是与众不同的分销系统。而且这种差异性是对整个市场而言,不仅仅是与一两个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相比有区别。
2) 战术就是你比竞争对手更擅长的方面。找到了一个进入心智的角度和方向,企业就可以接下来将这个战术转化为战略,将品牌真正打入顾客心智。
2. 什么是战略
1) 战略并非目标。自上而下的企业思维属目标导向型,大家首先决定想要达成的结果,再去设计达到目标的方案与手段。然后期望市场顺从自己意图,使目标得以实现。企业率先把重点放在战略和远景上时,常会犯下两大错误:第一,拒绝承认失败;第二,错失成功机会。
2) 战略目的就是配置企业资源去促成战术优势实现,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张扬战术优势,而不受具体目标的局限。
战略的一致性,是指始终指向所选择的战术,整合企业所有的资源和运营活动,包括产品、价格、分销、广告──所有的一切,以促使战术的达成。如果把战术看成是瞄准顾客心智的钉子,那么战略就是挥动势能的锤子。
战略作为一致性的经营方针,一经设定就不应改变。
3) 战略源自于实际可行的战术,无论企业选择何种战略模型,战略规划一样从寻找战术开始。自下而上发展,营销战术导出企业战略。当战术达成,战术优势转为战略优势,我们就说企业战略实施成功。
3. 战术与战略的对比
1) 战术是一个概念或一个角度。战略则有许多要素,这些要素围绕战术为中心进行整合。
2) 战术是极富差异性的,战略则可以是普通平常的。
3) 战术脱离于时间范畴,相对静态;战略则带有时间概念。
4) 战术独立于产品、服务和企业之外,甚至可能与企业制造的产品无关。战略则属于企业内部范畴,包括多方位的重组。
5) 战术是一种竞争优势,战略是达成与保持竞争优势的规划。
6) 战术独立于产品、服务和企业之外,甚至可能与企业制造的产品无关。战略则属于企业内部范畴,包括多方位的重组。
7) 战术以传播为导向,让顾客接受概念。战略以产品、服务或企业为导向。
8) 自下而上的战略原则是简单的:企业选择适合的战略模型,界定主要的竞争对手,针对竞争寻找独特的战术,然后形成战略规划。企业的工作,是将特殊的战术推及为普遍的执行,将短期执行推延为长期的实施,从而使战略模型得以实现。
4. 知彼而战。避其强势,攻其弱点。
第5章 战略就是选择焦点
增长的背后
1. 越来越多的企业认为,规模越大就越好,但忽视了“大”背后的公司管理问题。没有经营焦点,盲目追求数字,将引发糟糕的商业战略。这一切源自华尔街的驱动,而在华尔街背后则是贪婪在作祟。“通才”可能在很多领域中做得很好,但很难获得顾客认同。常识告诉人们,一个人或一个公司不可能成为各方面的专家。
2. 真正的出路在于“聚焦”,专家企业将无一例外地击败通才企业。因为顾客最终会信任专家,认为一个公司不可能事事精通,而他们需要同类中最好的产品。企业若聚焦于某项特定的活动或产品,会形成“专家”优势,被认为在某方面具有更多知识和经验,甚至有时候超出实际。这和人们对专家的定义有关:在特定行业受过更多训练并具有更多知识的人。
3. 专家品牌可以聚焦于自己专长的业务作为定位,区隔于竞争对手,从而实现差异化。
1) 在全球经济中保持市场份额日益艰难,许多大品牌均陷入了困境。这些公司的规模不足以参与全球性竞争,与小型专家相比又缺乏活力。只有全球化的大品牌和特定领域内最好的专家品牌才能获得成功,介于两者之间的公司都会遇到麻烦。
2) 与此形成对照,有些聚焦的小公司你闻所未闻,但它们的表现却值得称道。这些公司规模不大,但“活”得很好。
3) 有些企业表面上看是一家综合型企业,但其实它们富有焦点。 成功的专家型品牌必须保持专一性,不能让业务延伸而失去专家地位。
聚焦成为品类代名词
聚焦的专家型品牌的最强大之处,是有可能成为品类的代名词。它不仅代表企业的产品,还代表整个品类。这样一来,人们想要购买某类产品时,就直接只想到代表性的品牌了。
失去焦点
1. 成功的专家型品牌必须保持专一性,不能让业务延伸而失去专家地位。
2. 大多数的企业不愿意局限于一项业务或一个领域,而是追求尽量多的机会成为一家更大的企业。但这里有一项风险,一旦企业失去焦点,专家地位就有可能让位与人。
将焦点如实传播
如果企业聚焦经营,自然会获得优势竞争力。同时要做的,即是将自己的焦点传达出去。不要以为每个人都知道品类中的专家是谁,人们期望了解谁是品类中的专家,企业要确保顾客知道那就是自己。
第6章 战略就是追求简单
借助常识
1. 常识,是社会公认的明显事实,不受情绪偏好或智力差异的影响,也不依赖专门的技术知识。常识就是你一眼看到的事物真实面貌,无需牵涉情感与趣味,只凭直觉逻辑行事,是一种天生的超感觉,它是自然反应,非理性可言。借助常识可以打消人们对简单的顾虑。
2. 不幸的是,人们在工作中往往忽略了常识。企业人不相信直觉,总认为简单背后必定隐藏有更为复杂的答案。这是完全错误的,对自己显而易见的东西对别人也显而易见,显而易见的方案通常在市场上会格外奏效。
街头观察
1. 走上街头的企业人会意识到,顾客有时候非常不理性。
2. 很多相信逻辑分析的商业人士拒绝常识,企业依赖理性做出战略规划时,往往依赖调研和论证,而其中混杂了大量伪装成事实的错误假设,陷阱多如满天星。复杂的商业战略与执行,事项众多,难免发生差池,注定易遭失败。可是大多数企业人欣赏复杂而不喜欢简单,因为简单的事物缺乏想象力。
3. 伟大的战略只有一个鲜明特征,那就是“简单”。简单的特征,不仅体现在战略过程抑或结果上,也体现在战略的主体──企业上。对于战略规划与实施而言,“简单”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至关重要。
市场调研的根本性矛盾
1. 人类行为存在着根本性矛盾,世界越不可测,人类越努力收集信息以做预测和决策。随着竞争压力的增加,公司对收集情报的重视程度也呈正比增长。
2. 商业战场上的市场调研,很大一部分互相矛盾,更大一部分是假情报,而占最大部分的则值得怀疑。优秀的军事家总是会对获取的情报抱以质疑,这样做绝对正确和必要。战争少不了情报,但更不能依赖情报。
切勿迷信数据
1. 在信息泛滥的社会,企业的问题在于原始数据太多,而不是不够。大规模的市场调研耗资数十亿美元,其结构性缺陷之一,即是调研执行者不会因为简化而获报酬。相反,市场调研公司往往以提供资料的重量收取报酬。所以企业决策者必须剔除冗余信息,把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信息上,这些信息才是有效的。通常情况下,重要信息仅占所有信息的5%以下。
2. 让泛滥的不能数据取代常识判断。市场中总有热点,短暂的时尚会伪装成诱人的数据。
切勿迷信焦点小组访谈
1. 焦点小组在商业中应用最为普遍,其操作方式是在屋子里坐满相互陌生的目标顾客,然后让他们就商业问题各抒己见。
2. 焦点小组是最容易误用的调研工具之一:
1) 首先,这种调研有违正当程序。“焦点”一词启用于20世纪60年代,是指某项研究为了后续工作能够更好地集中进行而做的基础研究,它只是整个研究过程的第一步。然而今天,很多公司不会再从目标顾客中抽出最佳样本进行定量研究,而将焦点小组人员的意见作为了最终资料。
2) 其次,焦点小组的研究过程把随机人群当成营销专家。普通人不会对商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他们会出于种种动机、需求和理解,信口开河,夸大其辞。焦点小组异常难以控制,意见左冲右突,很容易把企业推向错误的方向,无法准确预测实际行为。
切勿迷信试销
产品大规模上市前选择区域市场试销也行不通,试销本身含有自相矛盾的因素。试销是为了看清产品在市场的表现,但有时会将事情搞得复杂。
获取心智快照
1. 企业真正要做的是获取顾客心智中已有认知的快照。而不是让被调研者深入思考并提出建议,战略规划所要的,是本品牌和竞争品牌在顾客心智认知中的优势与劣势。
2. 推荐的调研方式,是列出一个品类的相关特性,让顾客按这些特性为品牌一一给予1~10的评分,调研目的是找出哪个品牌占据了哪种特性。
3. 每个品牌都在顾客心智中拥有一个特性,企业应事先找出要抢占的特性,市场调研就是描绘出进入顾客心智的导引图,并展现竞争对手在心智中如何被认知。
在心智中拥有一个字眼
1. “聚焦法则”,指出企业在顾客心智中拥有一个字眼即能获得成功。实质上,“字眼”即是进入心智的战术,也即是战略。
1) 这个字眼要尽量简单,普通,最好能直接从字典中找出。
2) 既简单又能寓示利益,就是效果最佳的字眼。如若能缩小聚焦于一个词或一项利益,最能打入顾客心智。无论产品,市场需求如何复杂,聚焦于一个词或一个利益总是胜过囊括两个、更多个词或利益。
3) 字眼有不同的种类,它可以和产品利益相关(防蛀),和服务相关(送餐上门),和目标顾客相关(年轻人)或和销售情况相关(受欢迎品牌)。但有一点共同而至为重要:必须简单。
2. “光环效应”,当品牌能牢牢建立一项利益,占据一个字眼,顾客就可能赋予它很多其他利益。
复杂令人疑惑
1. 语言平实简洁,用词简短而句子紧凑。这是商业中所需要的语言。战场在顾客心智,打入心智的信息必须清晰易懂,并且越短越好。
2. 使用华而不实的原因之一是误会,使用者误以为这会让他们看上去显得机智、深奥和重要,但其实这些词语让他们无法被人理解。就本质而言,他们相信复杂,反而无法理解简单,结果陷入更为复杂。
3. 保持简单至上的价值观,将赋予企业无处不在的力量。伟大战略,皆简单之词。
第7章 战略就是领导方向
亲临前线
1. 首先,优秀战略家一定是站在市场的最前沿,贴近顾客,探究顾客心智的脉络,感受商业的潮起潮落。如果领导不能直接获得坏消息,就不能将隐患消灭于未然。
2. 企业越大,领导人越有可能和前线失去联系,这是制约企业继续壮大的最重要甚至唯一的因素。其他所有要素都有利于企业持续壮大,因为商业是战争,兵力原则显示企业越大越有优势。但是大型企业如果由于规模原因远离顾客心智这块战场,那么它会失去一些优势。
寻求实情
1. 企业领导者为了获得市场真实情报可以进行暗访,这在调查分销商或零售商情况时尤其有用。
2. 销售人员是个关键因素,关键是如何从他们那里得到对竞争情况的诚实评价。企业领导可以称赞诚实的信息,一旦CEO形成在乎诚实与真实的口碑,更多有用的信息会传达上来。
成为出众的领袖
1. 领导者是个引领方向的战略家,而非循规蹈矩的管理人员。最优秀的领导者务必是出众的领袖,他善于鼓动和协调,用语言和实际行动强化公司的方向和愿景,让业务焕发生气,并张扬出个性。
2. 有效的领导,就是深入地思考组织的使命,鲜明地定义、建立它。领导者订立目标,订立优先次序,订立并维持标准。如果企业失去方向,一切都没有意义。
3. 一位出众的领袖对顾客和潜在顾客而言,是一个强大的武器。他们令公司可亲可信,他们本人就会成为被追随者。没有追随者,就不会有领导力。
领导与数字无关
1. 企业家如果追求数字,终会为其所累。追求单纯的增长有害企业健康。
2. 战略的成败取决于是否将顾客心智视为战场。如果战略正确,那么漂亮的销售数字是自然而然的事。
领导与认知有关
1. 管理层擅长的是公司如何生产更好的产品,加强分销网络建设,以及向市场派遣更优秀的销售人员。
2. 领导者必须把精力集中在顾客心智上,而顾客心智不受管理人员控制。因而领导者直接了解顾客很重要,这一方面绝不能依赖下属。
远期思维和贵在坚持
1. 当企业家把精力集中在了解顾客认知,了解竞争对手在顾客心智中的优势和弱势时,就将会找到自己在心智战场可以占据的定位。接着,企业要着眼于远期,整合组织内部所有资源以形成长期一致的战略规划,来推动那个概念。
2. 最重要的,就是必须愿意花时间让战略展开。为使战略得以实施和真正展开,企业家必须直面华尔街、董事会和员工的压力,愿意坚持路线不变。失去方向,则无人跟随。
领导者的将军特质
1. ·领导者必须灵活通融:
必须要灵活调整战略以适合形势,而不是反过来强求事实符合战略。优秀的将军有偏见,但是他在做出决定前会认真考虑所有的选择方案和观点。
2. 领导者必须富有勇气:
在某个时刻,必须做出果断而强硬的决定。优秀的将军会深思熟虑,最终拿出大无畏的勇气作决断。
3. 领导者必须富于胆量:
时机恰当时,需要迅速地投入战斗并施行追击。当形势有利时,大胆是一个特别有价值的特质,倾力而出决定胜果的大小。注意,要在困境时表现出极大的勇气,而在顺境时反而小心翼翼。
4. 领导者必须通晓事实:
优秀的将军制定战略,从基础开始,由细节开始。一旦战略被制定,它将简单而有力。
5. 领导者需要运气:
运气在任何成功中都能起大作用,需要很好对待此课题。当运气远离,应该准备好马上收手以减少损失。“优秀的棋手不会下一盘明显已经输掉的棋,将军也不该让战斗持续到最后的一兵一卒”。
第8章 战略就是实事求是
增长的陷阱
有时候增长欲望恰恰是损害企业行为的根源。增长应该是把事情做好后的顺带结果,其本身不值得作为目标。CEO追求增长以保证任期和获取更高报酬,华尔街经纪人追求增长以保证名声和增加收入,这是导致很多企业做出错事甚至坏事,直至无可挽回的祸根。
15%的错觉
1. 大型企业最普遍目标是每股收益的年增长率为15%。按此计算,企业大概会在5年后实现收入翻倍,毫无疑问地成为股市明星,而企业CEO会得到无比殊荣。这样高的增长预测是为了引起华尔街注意。企业管理层想让高级分析师跟进并推荐自己的股票,而华尔街需要业绩出色的企业衬托分析师高明并吸引更多资金。
2. 但这种增长预测,完全是一种错觉。很少有企业的增长率达到15%或以上。任何年增长率达到15%的企业几乎是普通企业业绩的两倍。在这种现实情况下,难免有些企业开始从报表上做文章,以保持增长率的上升。
无法实现的目标
1. 目标不当是商业计划流产的主要原因,战略规划反对订立目标是因为目标往往不切实际。设立目标意味着“我们想要达成什么”,就是既定的市场份额和资产回报。
2. 当企业受制于一相情愿订立的目标时,就拒绝了接受失败,会忙于设法达到那些不现实的目标。最终所有极端的手段会被用上,例如不必要的品牌延伸,耗资巨大的促销活动,等等。
3. 最重要的是,这一切让企业不能找准问题,直接面对它并设法解决,可能会使企业错过因选择不同方向就会出现的机会。
“大”值得吗?
1. 大企业的弊端相当明显,它不愿意创新或做出任何改变。很少有成功的大企业这样说,“新概念更优秀,我们要抛弃既有的概念。”真实的情况往往相反,大企业会指出这些新概念的缺陷,他们忘了新事物经改进后能成为新生力量,改变市场格局。
2. 防御战的原则就是要自我攻击,大企业不用更好的概念攻击自己,别人就会替它完成。
借“融合”之名
最近企业壮大规模的理由之一,是迎接“融合”。企业预测技术正在融合,许多业务会融于一体,必须跨领域布局。媒体企业对此响应最高。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合并交易最终会带来问题。它们不会帮助企业形成商业强势,反而会引发会计问题。
大组织难题
组织的规模越大,就必须施行复杂的等级制度、规则、规矩等正式的措施以控制忠诚度和凝聚力。企业或组织的员工人数在150人以下时,非正式的方式可达到相同目的,依靠个人忠诚度和直接人际交流命令就能被执行,不守规矩的行为也得以控制。在更大的组织里,这种方式是做不到的。
个人痕印
印上个人痕迹,人们有表现自我价值的本能,在面临决策对企业或个人哪个更有利时,人类在很多情况下会选择有利于个人或个人事业的决策。所有热血的企业人都想着手做些改善工作,想要印上个人痕迹,不做点“贡献”就会心存别扭。当一家企业的办公室人满为患时,肯定有很多人在对品牌做些拙劣的改善工作,最终引导企业陷入麻烦。
忙碌的CEO
资本在全球横行,经济潮起潮落,而顾客喜好捉摸不定。同时信息传递迅疾,盲目行动或错误会受到更严格的审视。CEO必须依据有限的信息迅速做出决策,而多年来急剧扩张的业务部门使得原本简单的日常工作,比如和员工的沟通,都变得日益困难。
脱离市场
CEO的主战场在顾客心智,他必须于此中了解自己公司和竞争对手的形势。真正危险的举动,是CEO们花在公关和投资者关系上的时间越来越多。这意味着另有他人在负责公司每天的业务,意味着这些大公司的CEO没有充足时间参与重要决策。这会让他们在今后尝到苦果。
重返现实
1. 虽然CEO如今无法跟踪每件事情的进展,但是有一样他们必须关注,那就是市场现实。营销之重,绝非营销部门所能承担。
2. 如果企业获得一个新产品,首先要询问市场上类似的产品有哪些,接下来找出顾客买自己产品而不是竞争对手产品的理由。如果回答不具说服力,就重新设计产品。首要的定位法则是:开创新品类成为第一,胜过推出更好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