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医,相信大家一听名字都很熟悉。顾名思义,就是“望闻问切”,熬药,喝药,还特别苦。可是,它不仅仅只是如此,别的不说,就“中医”这个名字而言,其中就意味深长。
先说“中”字。“中医”的“中”字既取自“中国”、“中华”的“中”,还与“中和”渊源不浅。类似“中庸”,那么,何谓中庸?其中《四书》记载“不偏谓之中,不倚谓之庸。中庸之道之为徳矣,常也。”中医理论正是这样从整体出发,追求人体自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切合“和为贵”民族传统,与中庸之道丝丝入扣。
接着再说“医”字,《黄帝内经》中解释有三。其一:医者,“宜”也。中医追求人体最适宜的状态,就是阴阳平衡;其二,医者,“易”也。“不知易不可言太医,易者《易经》也”医学是不断变化的,要根据患者不同病症,对症下药;其三,医者,“义”也。医生是道义的传授者和守卫者,悬壶济世,这与当代和谐社会价值观相统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我在中医诊所实践的,第一件事便是识药。师父是这样说的:正物者,谓能用药以对病也。所以说,我在开始的一周内,开启了识药之旅。从翻阅《神农百草经》,到不停的抽拉抽屉,请教同事师父,这样夜以继日的认识药材,大有囊荧映雪的劲头。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不能说是全部都认识,但对于我专业不对口的人,常用中药材可以是琅琅上口。其中就有:
人参。味甘, 微寒。主补五脏, 安精神, 定魂魄, 止惊悸, 除邪气, 明目, 开心, 益智。久服轻身延年。生山谷。
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腑, 寒热邪气。坚筋骨, 长肌肉, 倍力, 金创萢, 解毒。久服, 轻身延年。生谷川。
白术。味苦温。主风寒湿痹, 死肌痉疸, 止汗, 除热, 消食。作煎饵, 久服, 轻身延年, 不饥。生山谷。
干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 温中止血, 出汗逐风, 湿痹肠遉, 下利。生者尤良。久服, 去臭气, 通神明。生川谷。
在识药过程中,不仅认识了许多中药功效,还认识了一个独特的现象,在中药材中,同一中药不同制法不同食法,便有不同效果。就拿日常姜来说明,生姜:发汗解表,和中止呕;煨姜:和中止呕;干姜:暖中回阳;炮姜:暖经止血。诸如此类,数不胜数。
细条慢缕握在手,一针一孔转乾坤。
我的第二课便是认识了针灸经络之学,经络是非常神奇的,它看不着,摸不着,却实实在在的存在于我们的身体中,担任着通气疏血的重要作用。《黄帝内经》记载: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脏,外别六腑,愿尽闻其道。黄帝日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经络之学是中医中独有的,它辅助与针灸,推拿,按摩等,可以有效的达到所要的效果。我在实习期间,曾经我就利用了这个便利,我有些鼻炎,便询问了下我的师父,师父诊脉之后我不愿吃药,就说给我针一下吧,我也正对针灸感兴趣,就来个亲身体验吧。师父边针边给我解释穴位作用,其中头部迎香,百会,皆有通鼻止涕的效果,然后是胳膊太渊,内关,尺泽起调理作用。在连续的实践中,一有空师父便会针灸,顺便给我仔细讲解,我也对此乐此不疲,获益颇多。
医者仁心,术者求精。
在实践结束,我的最后一课是医道,与其说是课,也能说是感悟吧。每天我在周忙于师父的就诊中,我看到了师父为病人焦虑,忧愁,推心置腹的讨论病情,详制病历,病情的跟进。感悟到了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的德行,(清·叶桂)医之为道大矣,医之为任重矣的艰苦(清·喻昌)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的情怀。(清·喻昌)这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不可身传只可意会,对于我树立社会价值观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古语云: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中医是根植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参天大树,在生活中,以其自己的方式,不断践行仁爱之道,实现着价值。我们应该在新的时代继承发扬,继往开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以上就是我对暑期实践的收获与感受,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