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读书☞《黄帝内经 四季养生》徐文兵 著
春季话养生 *饥饿
现代人越来越重视健康,特别关注饮食的营养成分、烹调方法等,但这些都是身外之物,最重要的还是饮食的主体。
谁在吃?在什么时候吃?吃饭的心情如何?特别是吃东西的时候自己饥不饥?饿不饿?
饥和饿有区别吗?不饥不饿的时候该不该吃东西呢?
饥饿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饥描述的是客观存在,也就是田里或者肚子里没有粮食。而饿描述的是主观感觉。饥者未必饿,饿者未必饥。
不饥的一个意思是五谷不熟、收成不好:另外一个意思就是吃食不足,不够,胃肠空虚。所谓饥肠掩辘,说的就是胃肠里面没有食物,空腔在蠕动,发出肠鸣的声音。
导致饥的原因一个是摄人食物的质量不够。比如光喝水灌个水饱,吃瓜果撑得肚儿圆都没用,泡尿就没了。 或者光吃碳水化合物或纤维含量高的大米、玉米、蔬菜等食物也是不耐饥的。只有摄人植物蛋白、植物油脂含量较高的食物,胃的排空时间才相对会延长,食物经过消化吸收以后所提供的能量才会充足。
导致饥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消化功能过强。六腑以通为用,胃肠蠕动,虚实更迭,饥饱交替是常态。而病态的情况之一就是胃火旺盛,消解排空能力过亢,出现消谷善饥的症状。这些症状常常出现在今天的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焦虑、躁狂症病人中。
再看饥饿的饿。饿字从我,描述的是一种主观感觉,也就是想进食、吃东西的欲望。后来也被引申为好奇心、求知欲,甚至性欲。主观感觉属心,频繁的过于强烈的饿的感觉是心火亢盛,而不觉得饿的状态则属于心气不足。
饥不欲食也就是饥而不饿,是厌食症、抑郁症、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人中经常出现的症状。病人由于摄人不足,或者消解过亢出现了胃肠空虚无食、身体消瘦,却又根本不想吃东西。这种病人往往还伴有消极、悲观、厌世的情绪,甚至有自残、自杀的倾向。
根本病机就在于心气不足。治疗应该采用补火生土的办法,补益心气,恢复食欲。
不饥不饿是现代社会小孩子的通病,由于喂养不当,这些患儿的胃肠总是相对满实,口臭、腹胀、不放屁却嗳气、便秘,很难有饥的状态,而且不感觉饿,有的出现挑食、厌食。有的父母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强迫、引诱孩子进食,要么把孩子喂得像小肥猪,要么导致孩子多动、狂躁。
有的成年人胃气不足,食少、纳呆、不饥。这种人由于胃的痉挛、菱缩、宿食不消导致胃的容量相对减小,总是处在无法排空的满实状态。
不饥而饿是现在肥胖病人的常见症状,吃得很多很饱,肠肥脑满却总是感觉饿,食欲旺盛。病机在于心火过亢,治疗上需要用黄连、梔子泻心汤系列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