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到一句话,如果周星驰真的不再出演电影了,那他在大荧幕里说的最后一句台词就是:袁老师,你敢说我不帅吗,你再看仔细点…
想想觉得莫名心酸,这个为了多说一句台词可以执着到变态、被人骂狗的人,居然真的不演了。
以他如今的地位,想演主角演配角,想改剧本换对手,想拉投资植广告,可谓是没有不能遂心逞怀的。
这个从龙套逆袭到主演,到成为票房神话的男人,居然说不演就真的不演了。
我曾在想,他是不是出于一种营销心理,要么以不演为鱼饵,打造金字招牌的同时将观众的情怀放至无限大;要么堆积神秘,蓄力而发,在某天或者最后一部电影以周星驰出演的方式再次打破华语甚至亚洲票房记录,并且二十年内无人能破。
我这么想是有道理的,周星驰在商业上很精明,当然与他早期为别人打工没挣到钱的反弹心理有关,如果他真这么操作,我肯定不意外。
目前来看,谁也猜不准。从来就没有人真正了解周星驰。
大家习惯称之为天才,在赞赏他的眼中,固然是一句高评,可与他交恶的人也这么说,就听得出三分讽意了。
周身上有很多肉眼可见的缺点和毛病,不必讳言;周身上也有相当耀眼的才华与做事品质,无需夸大。
天才的孤独才叫孤独,你的孤独,那是矫情。
周氏不善表达,他有天才,有灵光,就是缺把控、调度,所以我觉得周星驰还是不适合当导演。
你当然可以说王晶李力持陈嘉上刘镇伟那些有周星驰的电影其实要算周星驰自己导演的片子,因为他干涉过多,贡献了非常多的创意,个人风格盖过了影片风格,所以上面那些导演们有周的电影和没周的电影完全是两码事。
但是,你得承认,那些导演总归技法熟练,从而使得影片成品完成度较好,这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他需要一个导演来帮他,然后他在再片场指手画脚,干预,只要导演不反感,基本上就是能出好作品。
当然有想法的导演是不甘心当别人的傀儡,听演员发号施令,给演员打下手,那做不到,真正的大导都是控制欲很强的人。
所以周的合作者越来越少。
《功夫》是他的集大成之作,《功夫》一出,他的东西就用完了,用他自己话说,就是时常面临着想不出来新东西的状态。
你看他在《功夫》里面也用了很多自己以前的梗,比如踩脚趾,但没有人说他炒冷饭,因为新东西多于旧东西,再看后面几部,观众不买账了,他们觉得星爷不该就这么开始卖情怀炒冷饭了,星爷是神,应该源源不断给出符合他们挑剔胃口的新鲜玩意儿,他们不会意识到,这个叫周星驰的男人,已经年近花甲,巅峰期长达二十年乃至三十年,十年韬晦藏锋,十年无与争锋,十年锋芒渐敛。
所以,我姑妄把星爷的电影分为四阶,他自己有话语权而合作大导演的为第一等,代表有《喜剧之王》、《唐伯虎点秋香》、《大话西游》;他自导自演为第二等,《少林足球》和《功夫》;他风格初成时期为第三等,代表作赌片系列、逃学系列;他自导不演为第四等,《长江七号》、《美人鱼》。
当然实际上不可能那么精准地来划分层次,比如早期的《咖喱辣椒》惊艳,中期的《审死官》上佳,中后期《算死草》扑街,后期的《降魔篇》眼前一亮。
所以,所以,我,包括许多这么些年看周星驰喜欢周星驰的人,始终对他有一种“忠贞不渝”的期待。
然后,然后,他,最近给我们带来了《新喜剧之王》。
我们不爱周星驰了,是因为我们不再天真了。
首先定性,我真不觉得《新喜剧之王》是一部及格的电影。
我很理智,也不想捧高踩低,就事论事,不人云亦云跟风黑,就算这样,依然不能改变我对它的失望。
不好看就是不好看,不必强行说好看。
但我也反思,会不会有我们自己的原因,也许周星驰本来就是这样的,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的情怀加了太多的美化滤镜。
我对喜剧作品向来是很宽容的,豆瓣超过5分的国产喜剧我无聊没事都会找来看一看,因为让人笑其实是一件比较难的事,而且每个人口味不同,所以,我倒并不觉得《新喜》在喜剧剧情方面有什么大的问题,我只是单纯的为星爷植入广告过硬而难过,就好像是我不爱惜自己的羽毛一样难过。
我只是单纯的因为他作为过来人,不应该反反复复强调努力坚持就会成功这种过分执拗的价值观而难过,虽然不是说过了该天真的年纪就不能天真了,但是,这种思想观念得分人异地看情况,不能一味诱导乃至误导。
李安说,周星驰的电影,就是一些很小孩子的东西。想想也是,就连公认完成度很高,剧情比较深刻的《功夫》,也充满了棒棒糖,漫画这些元素,更不用说后面的儿歌三百首和环保呼吁。
我同样也反感“因为他是周星驰,所以你的期望值高了,换作其它小导演可能是黑马”这样的辩解,废话,梵高的作品当然要以梵高作品的高度水准来要求它,这一点毫无疑问啊!
因为你在观众眼里是九分导演,所以你拍出来七分的电影可以获得别人九分电影的票房和关注度,有什么问题吗?
爱之深责之切,这六个字可能能代表我所有的心声吧。有时候想想,这不知道是出于一种心理,像章子怡粉丝因为她接综艺而脱粉一样,犯得着吗。
犯得着,因为,是我们的青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