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作为美国20世纪南方文学代表人物之一,波特被誉为“ 流的艺术家”“作家中的作家”。她曾先后两次获得古根海姆奖,1962年获欧·亨利纪念奖,1967年获全国文学艺术协会金质奖章。
本书出版于1965年,收录了波特一生中创作的全部26个中短篇小说,是这位出色的文学家及文体学家的文学成就集大成,1966年 是为她赢得了普利策奖和美国 图书奖。
波特终其一生都在践行着维多利亚时代的价值观与现代主义的反抗。她为传统所规训,又不断试图背离传统,身体力行地践行着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博弈。她的写作素材大都来源于生活,为爱出走,叛逆,奔赴墨西哥参加革命……她以文字为 ,打破了传统施加在女性身上的迷雾与枷锁,以及对人类命运及历史的悲剧式的洞察,其作品跨越了种族、阶级、性别、文化、地域等界限。
具体内容介绍 以这些小说的情节及风格而论,可分为两类: 类往往脱胎于作者的自身经历,如《马戏》《坟》《老人》《灰色马,灰色的骑手》《偷窃》《庄园》等。小说所共有的主人公米兰达(有时干脆用 人称“我”)的出身和背景与作者惊人地相似:一个犟脾气的南方小姑娘成长为一个性格倔强 、反抗习俗的作家的过程 。她对童年的辛酸而执着的记忆 、她清苦的记者生涯 、她那次被病魔扼杀的 望的爱情 、她在异国卷入左翼政治运动后对无政府主义感到格格不入的思想都会清晰地浮现在读者眼前 。其中,以《灰色马,灰色的骑手》 为 。作品在有限的篇幅内,不仅刻画了和段动人心魄的爱情,还深刻地揭示了人们在疾病,战争和死亡的威胁下的处境和态度,具有相当强的震撼力。
第二类作品大多取材于作者的所见所闻,如《绳》《他》《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和《中午酒》等,亦有少量以城市为背景的故事,如《 的工作》《斜塔》等。这些小说虽然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却具有巨大的内在张力和深沉的社会使命感,对现实的关注与忧虑感人至深。
作者简介
作者 凯瑟琳·安·波特(Katherine Anne Porter,1890—1980) 美国知名的作家、记者及政治活动家。1890年5月15日出生于美国得克萨斯州,1980年9月18日于美国马里兰州逝世。
1922年,波特在《世纪》杂志发表了她的 篇短篇小说《玛丽亚·孔塞普西翁》。
1930年,她的 部短篇小说集《开花的犹大树和其他故事》问世,并获1931年古根海姆奖。
1939年、1944年及1955年,波特先后出版了小说集《灰色马,灰色的骑手》《斜塔》和《旧秩序》。
1962年其短篇小说《假日》获得了欧·亨利奖。同年,她还发表了自己 一部长篇小说《愚人船》,轰动一时,并被改编为电影,由费雯丽等主演。
1966年,波特凭借《凯瑟琳·安·波特中短篇小说全集》获得普利策小说奖和美国 图书奖。1967年,她获得美国艺术暨文学学会的金质奖章。她晚年 一部书是1977年出版的非虚构作品《千古奇冤》。
译者 王家湘: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教授,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 翻译家”称号。主要译著有《小世界》《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他们眼望上苍》《汤姆叔叔的小屋》《瓦尔登湖》等。2014年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奖 鹿金:本名叶麟鎏,1929年9月出生,原上海译文出版社编审。从事英文翻译工作50余年。
李文俊: 翻译家,195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历任《译文》及《世界文学》助理编辑、编辑、主编、副编审,编审。中国译协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对外文化交流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学术委员。 5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4年曾获中美文学交流奖。译有福克纳的4部重要作品:《喧哗与骚动》 、《押沙龙,押沙龙!》、《我弥留之际》、《去吧,摩西》;编译了《福克纳评论集》等。
目录
精雕细刻的艺术家凯?安?波特1
开花的犹大树和其他故事
玛丽亚·孔塞浦西翁3
童贞女维奥丽塔24
殉情者36
巫术42
绳45
他53
偷窃65
那棵树73
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88
开花的犹大树100
破镜115
庄园151
灰色马,灰色的骑手
老人195
中午酒254
灰色马,灰色的骑手307
斜塔及其他故事
旧秩序367
源头367
旅程372
见证人387
马戏390
一叶396
无花果树400
坟411
滑向认知419
的工作440
假日463
斜塔494
编辑推荐语
◆ 普利策奖 & 美国 图书奖 双料获奖作品 完整译介 ◆ 骚动的灵魂 游荡的精神 以文学 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博弈 ◆ 二十世纪美国南方文艺复兴的女性旗手、与威廉·福克纳等齐名的美国南方代表作家、阴暗寓言的制造者——凯瑟琳·安·波特 ◆ 尤多拉·韦尔蒂、埃德蒙·威尔逊、罗伯特·佩恩·沃伦等人眼中 流的艺术家 ◆ 翻译家王家湘、鹿金、李文俊等接力翻译,并写下万字长文解说,深入浅出,带领读者走近波特的创作之路 ◆ 装帧精美大气,传统与现代冲突交融,再现大师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