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几年刮起追忆青春的怀旧风,大腹便便步入中年的男女淡定感伤地消费剧中俊男美女,激发自己掩埋将死的恋恋情愫,痛着别人,共振自己。
青春是性觉醒的年代,口味清淡,所以剧中角色都是奶茶妹妹的脸,清汤挂面。像是乍暖还寒时的风,味道浅浅的。
无论《那些年》,还是《初恋这件小事》,百转千回终归海。鸡毛蒜皮的事萦绕着分分合合,无奈下走出伤痛,再没了过去了。
我的初高中却远比这凶险,那时侯失衡的荷尔蒙迷茫在整个校园,除了课业的压力,擅自萌发的爱意还带有早恋的符咒。乖乖的书呆子心里想想,未敢有越雷池的举动。倒是爱玩乖戾的“学混子”,打架喝酒总撩拨漂亮的女同学。
小时候我还和一样大的女生打过架,谁也不服谁的摔跤,到了初中便分了男女。不爱学习的“坏同学”,早早穿上皮鞋,头发明亮地盯着漂亮女生看,还私底下圈地,说谁是谁的,不服就打。
老J说读高中时,被几个学混子围着威胁,只因为把他分在另一女生邻桌。“学混子”口口声声那是他女朋友。我倒真见过挨打的,高中搬在外面住时,我去找另外一个同学,看他一脸血地躺屋里。他说和另外一个女生多说了几句话,挨揍了!
我在网络上见到过校园暴力的影像,其中凶残暴戾让人发指。但那些施暴者与受虐者还都是孩子,冷漠的人性让人绝望。多年后我和一位好友聊起以前的事,他谈起在冬日夜里,他纠结几个哥们把另外一个同学扇了一夜耳光。
他后来抽了口烟,说把家长叫来后,他只能退学了。
我们这代人已经慢慢成熟,但想起初高中打架的那种惊悸还会攫住心灵。这种痛苦的梦魇如影随形地纠缠着我们,还会纠缠下面的一批批年幼的灵魂。
上次看新闻,中国留学生在美国虐打同学,被判终生监禁。我觉得信不信耶稣不重要,这点上,美国人干得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