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记不清第几次下决心去看看余华的《活着》了。记得大学期间有好几个朋友不止一次推荐过这本书,每次都是下决心,要去看看――至于结果嘛,这是我看完《活着》后三天内写的东西,而现在的我,早已毕业快一年了。
我记得小时候看过一部电视剧叫《福贵》,剧情早已随着时间而模糊,唯记得当时的我看得津津有味。很久以后的一天,我忽然记起了这部电视剧,顺手搜了一下――原来我与这本书在很早之前就已经结缘。
在一次书店闲逛的时候忽然看到了这本书,记忆就像一罐被摇晃过的可乐――“呲”的一声喷薄而出。想起那些跟我看一本书一部电影的朋友,想起那个深夜操场上谈论梦想的年纪,想起了那一个再也回不去的宿舍。一时感慨万千,顺手就把这本情怀带回了家。
整部书看下来,作者的文笔是没得说,故事讲的也非常好,我翻开第一页就有一种想一口气读完的冲动。读完以后我惊讶于这本书仅仅只有两百多页,却给我一种看完了一个人的一生的感觉。作者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引出福贵,再用福贵的第一人称讲述了他自己的一生――在一个特别的时代下一个得到又失去的人的一辈子。
我也不想写一大段文字来说福贵这一生怎么怎么悲惨,经历过什么什么事,最后如何如何想办法活了下去。也不想谈这本书哪里哪里给了我怎样怎样的启示,告诉我要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之类的话。因为我看过这本书以后特意去找了书评,有很多人文笔比我好,读的比我透彻的人这样做了。我觉得我不会比他们做得更好,就算勉强写出来我也不敢给别人看。而且我理解的作者的初衷并不是想写一个人有多么多么惨,通过这个故事来告诉我们比你惨的人都能好好的活下去,你为什么不能往下走之类云云。
好久没写东西了,感觉太流水账了。浪费大家时间实在过意不去,我就讲一个故事吧表表诚意吧。(转得真硬@_@)
有一天我坐公交车出门,车到站后上来一个老人,大概七十岁左右。一件破旧的蓝色外套,佝偻的背,肩膀上挂着不少的东西以及听不出是哪里口音。如果仅仅只有这些,那他也只是一个普通的老人,我也不会多加留意。但这个老人很特别,他,没有手掌。两只手都没有。他一上车就问了一些问题,似乎是这趟车到不到哪个站,因为有口音,我没怎么听懂。老人茫然的四处张望,似乎在乞求有人能给予他回答,这时我才发现老人的右眼因为白内障而失明了。你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吗,一个穿制服的铁路客运员回答了老人的问题,老人这才放心的坐下。车子运行过程中,老人肩上挂着的袋子滑下来好几次,他都熟练的用断掌把带子推上肩头。动作迅速到我甚至觉得他是就算用手指也不会比断掌快。而在车子每次到站时,老人都会站起来找人确认是不是到站了。后来有一个阿姨跟老人说,老人家你放心,到站了我会告诉你的。
这个场景给我很大的震撼,以至于我下车之后,脑子里一直回荡着《天堂电影院》里的一句话:生活和电影不一样,生活难多了。
我不知道老人这辈子经历了什么才会变成这样,我只知道他这一辈子一定过得很辛苦。活着,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写到这,我感觉我这水平,实在是浪费大家时间了,愿意看到最后的读者我实在感激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