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做古画中的家具文,古画中的古典家具不是普通人用的家具,因为那个时候普通人用不起好家具,一如现在普通人也用不起好家具。现在的古董、艺术品,当年都不是给普通人做的。当年普通人用的粗瓷大碗,到现在还是不被承认。咱们现在用的饭碗,再过五百年也还是值不了几个钱。挺悲哀,可就这么回事。
故宫藏有一套十二幅古画,名为“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五十年代曾经公开陈列过,以前,大家都认为这十二幅画中所绘人物是雍正皇帝的妃子,故原名为“雍正妃画像”。1986年,朱家溍先生从清代内务府档案中查到一条记录有这十二幅画的档案,从而证实了这十二幅画并不是雍正妃的画像,画的只是几位美人,但画中的题词确系尚为雍亲王时胤禛的亲笔。档案中还记载了这十二幅画当年是贴在圆明园深柳读书堂围屏上的。由此推论,所画的很可能是圆明园的实景。因此,该画更名为“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
下面,笔者就画中家具试作家具鉴赏:
图一
图一:博古幽思。画中的贵妇着汉装,手持丝帕坐在一只斑竹椅上,观察画面上的斑竹椅,似是六角形的,面前是一张黑漆嵌螺钿的方桌,嵌工极为精细、华美,桌面上放的是汉代青铜壶,一方砚台,小瓶子里放了一束草花,贵妇的身边围绕着黄花梨安黄杨(楠木),拐子圈口多宝阁,阁中陈设青铜器,古籍,单色釉僧帽壶,左上角还有一只天蓝釉的水仙盆,不知道是不是宋代的?整体氛围高雅,这才是高雅。黄花梨多宝阁我并不欣赏,圈口难看。
图二
图二:持表对菊。贵妇身边的桌子有可能是黄花梨嵌百宝方桌,这张桌子有束腰,有罗锅枨,却没有翻马蹄,和通常制式有差别。左边放天球仪的是一只黑漆描金小桌,足部做如意状。
贵妇坐在一只深红色的坐墩上,无法判断坐墩是木胎漆质,还是瓷的,看坐墩底部的颜色渐变,更倾向于是瓷的。在以后的几张图里,还会出现坐墩,这几只坐墩造型细长,已与清晚期坐墩的造型没有太大区别了。一般认为,明代坐墩向外膨胀的弧度更大些,也就是看起来更胖些,而晚期坐墩多细长。
图三
图三:观书沉吟。这幅画里贵妇依桌坐着,手中执卷,桌上放着一部书,一只花瓶,一个鼻烟壶,背后的墙上有一卷山水,下面是仿蕉叶外形的一副画,上面题有诗句,这种仿蕉叶的形式,明代就有,一般是用木胎随形仿芭蕉叶,漆成墨绿色,在上面题诗。
贵妇坐在一个深绿色描金的坐墩上,其上罩很蓝色的坐垫。桌子的材质似为黄花梨,大理石面,样式是比较普通的有束腰,翻马蹄方桌,罗锅枨是变形螭龙加双卡子花,已经有清代晚期“拉钱桌”的影子了。香几和坐墩都很好,一个取自然造型,浑然天成;一个简洁造型,色彩淡雅,和贵妇的衣服颜色很配。大理石面的黄花梨桌子倒未见得有多精彩,属实用器。
图四
图四:裘装对镜。这幅画的树根榻非常抢眼,用树根制作的家具无论是故宫,还是民间完整留存下来的很稀少。在绘画中,常见到一种树木枝条或根结作成的坐具。似乎不在求其舒适与否,而是以如同僧侣们所追求的一种不经修饰、平凡而扑拙的不规则造型。
画中贵妇上方有一只放画轴的竹制书架,挺有巧思的家具。用起来方便,看起来雅致。贵妇身旁还有一只斑竹制作的坐墩也别致,漂亮的竹制家具保存下来的极少,主要原因是竹制家具结构上容易松散。坐墩上的黑漆嵌螺钿海棠形茶盘精致。
图五
图五:捻珠观猫。这幅图中左边的树根书架是个亮点,没见过类似的实物,有古意。贵妇坐在一只似是黑漆嵌螺钿的坐墩上,桌子看不出材质,形一般,桌面为大理石。桌面上的青铜鼎很抢眼,白玉钮炉盖的做法是造办处的风格。贵妇手中持一串念珠,我细数了一下,是 18粒珠子+ 1粒隔珠+ 1粒佛头,这个可以给现在的珠友们提供个参考。
贵妇左边有一支紫檀香几,上置一珐琅座钟,表盘上是罗马数字,清代常见的镂空指针,这样的罗马数字表盘,镂空指针一直到清末的“南京钟”上都在使用。非常精美的一座钟。看式样也是造办处的作品。
图六
图六:消夏赏蝶。这是一幅消夏图,贵妇倚在桌旁,桌子风雅,疏朗有致,整体用斑竹,瓜棱腿,桌面颜色淡雅。竹制家具一直没有引起后世人的关注,主要是留存较少,其中精品更少,这是个挺有意思的一个现象,竹子做为一种意象在古代中国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以至于古人用木头,用玉,用象牙等等珍贵材料材料去模仿竹子的外形,感觉,但真实的竹制家具却引不起世人的关注,竹材价廉易得,或许彼时的古人也不把竹制家具当回事吧,应景用用,言志用用,用过之后也就不以为意了。现在老的竹制文玩倒是路份极高,当然价格也很高。
图七
图七:烛下缝衣。贵妇坐的是黄花梨官帽椅,在缝衣服,黑漆嵌螺钿桌子上有烛台和针线筐。桌子简素,方正的直枨代替了罗锅枨,效果好,简单造型用了充分体现黑漆和螺钿的美。贵妇的上方悬挂的是一盏黑漆嵌螺钿宫灯。
其他几张图画,家具不甚明显,但从图中整体来看感觉奢华是低调的,是无以言语的奢华,无论是家里的家具,摆设,衣着搭配,发型头饰,表情都到位。大家也一并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