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生活多年,从当初的一个异乡客,到如今的深圳人,对深圳的印象真不知从何说起,可以说是犹有万语千言,几天几夜也难以言尽。也由于篇幅的限制,今天在深圳特区成立四十周年之际,且从如下几个方面略述一些个人这些年来的所见所闻,或许只是管中窥豹而已。
一、深圳是一个没有方言的城市
自认为语言能力很强的我,过去只要在某个城市生活一段时间之后,哪怕是一年半载,基本上都能听懂并能学说当地语言。
比如北京味的京片子“今儿个”、上海味的吴侬软语“白相相”、天津味的塘沽小片“逗你玩”、以及西安味的关中腔‘嘹砸咧’等等。
可是我至今在深圳工作生活都20多个年头了,却依然听不懂粤语,说不来广东话。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深圳是一座没有方言的城市。易中天在《没有方言的城市》一文中写道:“ 全国各城市都有自己方言,惟独深圳是个例外。深圳不但现在没有方言,而且将来也不会有方言,因为深圳不属于某个地域,而属于全中国。”
深圳是我国最早的经济特区,自1980年8月28日正式成立以来,从一个只有31万人口的小镇,发展成今天具有近1344万常住人口(2019年统计数据),加上流动人口超过2000多万(移动互联网用户数2904万)的大都市。
如果仅按2000万人口总数计算的话,其中本地常住人口只占总人口数的1.5%左右,即使按1344万常住人口计算,其本地原居民占比也仅仅只有2.3%上下。占人口97-98%以上都是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外来人口。
就是加上原宝安县的所有人口,其占比也不会超过总人口的5%,全国各地的外人人口占比也在95%以上。
这些庞大的外来人口,大家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全国56个民族和全世界各种肤色的人种集聚,大家都统一说的是普通话。
而且深圳虽然也聚集了不少广东全省各地的广东人,但由于广东语言本身就有粤语(白话)、潮汕话、闽南话、客家话等多种分支,而且这些语言又都自成体系互不相通,所以这些语言在深圳的占比就更加微小了,根本就很难形成一定的语言环境。
因此就有人说,在深圳无论你是北京人、还是南京人、东北人,还是西北人,只要会说普通话,哪怕口音南腔北调,都能在这座城市畅行无阻,丝毫不妨碍信息与心灵上的沟通。
与北京相比,来深圳可以不用去担心被本地“老炮儿”瞧不起;与上海相比,也不用被上海大妈看成“乡下人”,与就近同样是广东地域的广州相比,更不用怕被广州大姐说你是“北侉子”,来深圳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因为大家都是一个种族:移民一族。
“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并非一句空口号,它的确彰显着这座城市广泛和谐包容的特性和全面开放多元的特质。而且来深圳也不担心被人欺负,你总有个吧亲朋故旧或同学校友在深圳。
二、深圳是全国高楼最多的城市 地标建筑不断翻新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第一次到深圳,到过的几个地方,感觉罗湖福田的楼很高,福田的深南大道也还算繁华,但是坐车一经过香蜜湖,到蛇口的一路上满眼都是一片荒野,只有一些高架桥和零零星星的建筑和工地在施工;
八卦岭当时也只有益鹏花园几栋高楼孤零零地矗立在那里,外加宝安公司几幢单身职工公寓楼,其余的四处也是一片荒凉,八卦岭工业区似乎还未显雏形。
低矮的火车西站周边四处也都是一片臭水壕。
现如今深圳不仅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年轻的大城市,它虽然比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全国所有的大城市都年轻,但却是全国摩天大楼最多的城市。
深圳从最初始建于的1981年元月,竣工于1982年八月的69.9米20层的电子大厦开始,之后近40多年的时间内,高楼就犹如雨后春笋一般,节节高升。
据手头现有可查的相关数据统计,2020年全球共有300米以上的高楼72座,中国就占了一半,其中深圳最多一共有六座。
而且深圳连续多年成为世界上已建成高楼最多的城市,现有200米以上的大楼52座,其中300米以上的有40多座,已然成为了一座名副其实的摩天高楼之城。
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人们只要来到深圳,都要去53层160米高的国贸大厦顶楼旋转餐厅观光,因为那不仅是当时深圳的最高的地标建筑,而且是我国建成最早的综合性超高层楼宇,当时被称为“中华第一高楼”,是深圳接待国内外游客的重要景点,国内外很多政要都曾光临过,是当时深圳经济特区的窗口,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
第一次去国贸大厦,门票是20元人民币,到了顶楼旋转餐厅还可以免费获得一碗蛋炒饭,当年能在那里360度观光深圳和香港市容风貌,是一种多么高大上的感觉啊。
国贸大厦从1982年10月开建至1985年12月底竣工,其的地标地位没维持多久,就被众多200米300米以上的摩天高楼所超越,其中最具代表性就要数地王大厦了。
1996年3月69层383.95米高的地王大厦建成,因当年拍得深圳地产交易最高价格而得名,是当时亚洲第一个搞成主题性观光项目的“深港之窗”,在上面可以俯览深圳市容,远眺香港市景,曾入选“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
随后的赛格广场355.8米,深业上城三期一塔388.03米,华润总部大厦392.米,京基一百100层441.8米,平安金融国际中心592.5米等高楼的拔地而起。
接近384米的地王大厦在深圳目前已建成的高楼之中都仅仅只能排在第五位了,而仅有160米的国贸大厦不仅已经早早就被甩出在10几20名开外,而且几乎要被众多的超高建筑所淹没了。
三、深圳是全国土地扩张最快的城市
1992年底第一次以一名异乡客的身份,去珠海开会路过深圳,从罗湖坐车去蛇口港,因当天伶仃洋风浪太大,去珠海的轮渡停摆,港口边上当时深圳唯一的一家五星级酒店南海酒店标准间是800元人民币一晚,心里有些舍不得嫌太贵,作为法人代表也为了给公司省钱,所以步行折返找到了当时还是在临海的海上世界,花200元住了一晚大约2-3平方米左右的鸽子笼式的小船舱单间。
海上世界是由明华轮改造的一座综合性商务娱乐游船,停泊在蛇口港已经有30多年,当初在船上不仅可以近观蛇口六湾海景,而且还曾经一度开辟过随船香港近海一日游项目。
不像是如今由于填海造地,使得海上世界(明华轮)远离海岸线,只是一座被困在一汪水塘之中的固定不能移动的酒店而已。
不仅现在深圳的海上世界看不到海,而且后来到深圳的年轻人也都质疑,为什么位于深圳南山区的前海和后海,怎么都看不到海呢?
其实这些地区以前都是可以观海的,只是因为填海造地工程,将陆地延伸了很远的缘故造成的。
据有关资料显示,深圳自建市以来至2013年通过填海造地就达到了69平方公里,远远超过了6个蛇口半岛的面积,占全市海域面积的6.5%。
据说深圳254公里的海岸线,只剩下不到40多公里的自然海岸线未开发,深圳未来的填海造地仍在继续进行中。
所以如今的前海、后海和海上世界都远离海边了,近处根本就看不到海了,用沧海桑田来形容深圳的填海造陆工程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四、从出租车的变化看深圳的发展
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深圳街头跑的都是清一色的进口原装小轿车,以日式车为主体。
几年后街面上就出现了清一色的上海桑塔纳。
再后来就是各种合资车竞相亮相街头,蓝的红的平分天下。
如今是清一色的国产绿色新能源出租车风靡全市,一统天下。
现代所有的人们都知道,深圳的五大经济支柱是金融、高新科技、地产、文化和物流。
殊不知,深圳已经成为了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最完善的城市了。这就是标题中我所说的深圳的又一个全国第一。
早在“2018GIV全球智能汽车前沿峰会”上,深圳市政府就联合全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发起了“粤港澳大湾区智能汽车合作伙伴”行动。
其首批合作伙伴就包括国内外近百家业内知企业,其中包括比亚迪、华为、腾讯、特斯拉、博世、日本电装、商汤、Poadstar.ai的业内行业巨头和新兴力量,其产业链覆盖整车制造、感知技术、算法与芯片、技术应用、试验示范等诸多领域。同时还有一些金融投资机构和高校智库参与其中。
到目前为止,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深圳已经集聚了2000多家相关企业。如此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这在全国所有城市或地区中都是绝无仅有的。
据了解,近期深圳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响,进一步促进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发布了新的若干措施,包括允许持有居住证来申请新能源小汽车增量指标;扩大个人增购新能源小汽车车型范围;在全市路内停车位,新能源汽车每日免收2小时临时停车费等相关措施。自2020年6月7日起执行,至2020年12月31日止。
新能源车的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选择,作为一直以来先行先试示范区的深圳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早于国家的产业布局,在为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是功不可没的。
由于篇幅所限,以上几点仅仅是我一个曾经的异乡客,现在的深圳人对我的第二故乡深圳的一点点粗浅印象。
先试先行深圳人,
沧海桑田四十春。
前无古人开拓者,
後有新来生力军。
相信深圳的明天会更加美好,前途更加光明!
谨以此文献给深圳特区成立四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