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完庐隐的短篇小说《海滨故人》,记不是很清楚,是在读高中还是初中的语文课外读本上有看到过她的文章,只是没有看过,但是留下了一个印象,能在课本上出现的人名肯定不会错吧。
今天也很有缘能再次看到他的小说。整部小说都是灰暗色彩的故事叙述,都是在宣讲人生的无意义感。小说里面主要的人物年龄段都在20岁左右,刚刚进入成年人不久。
如果换作也是这样年龄段的人,或是年龄更小一些的青少年看这样的作品,是很有鼓动性的。在对世界的认识人都是通过书本里的故事了解,对现实的成人世界不是太过熟悉。只是看到一部分的不如意,人世的惨淡,就对其做下判断,人生就是一场消磨生命的过程。与其艰难度日,和这世界不断的纠缠下去,索性不如“游嘻人生”。
当然,对于作者持有这样的人观点,用这样的态度应对人生是无可厚非的。这也容不得一个读者,一个后来者过多置喙。这本来就不是一个对错的问题,再有就是作者所身处一个动荡的革命战争年月,生命有如草芥一般。产生这样的悲观的厌世情节,也可以说是情理之中的事。
这里也谈一下关于人生的意义感,在早先些时候这部小说可能很契合自己的价值观念的。人命的种种磨难,对未来不可预知的怅惘感觉就倍觉人生凄楚。活着可能就是一场不断招受摧残的历程,那么人生一辈子的意义又在哪里呢?活着到底又是为什么呢?
小说里面的人物都选择了自己的人生着落,结婚的结婚,离婚的也离婚,也有最后选择出家,了解尘缘。可能是主人公露沙的命运最为悲苦的吧,至少在作者庐隐看来这是毫无疑问的,其余的几个好朋友虽说也在命运的拨弄之下经受打击,可是他们还有所依傍,还没有落入无人可依靠的田地。而主人公最后母亲离世,好友一个个都有了自己的归宿,看看自己的处境也找不到一个可以倾诉衷肠的人。与其这样,还不如就此天涯流浪,任凭命运的摆布,不再抗争。
就这部短篇小说来看,有很重的幽怨的明清小说的影子,尤其是《红楼梦》的味道很重。主人公露沙完全就是一个林黛玉的再版,赤条条的来去无牵挂,到是最后落个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净。
从小说的文字结构上看,确实是可以有很多学习的地方,古文功底是非常好的。深厚的文言也无怪作者出身于清末明国初期,这也很能他体会到她所受古文诸多影响。想要做个新时代的知识女性,挣脱封建社会的立教约束,但是还没有开化到完全不受影响的地步。所以从骨子里来说,小说主人公的落寞的人生命运,也就在诉说着作者的哀婉叹息。
露沙也想要有属于自己的爱情,她和梓青的故事就给了读者们自己去想象,这也可以看做作者给读者的留白。可是她又是害怕被伤害的,因为最后走了一个海滨故人的栖所,这也是她对爱情留下的不信任,也是她给自己留下的最后退路。
总的来说,作者对这世界是不信任的,这部小说就是她悲观主义的注脚。当然,回到现实中的人事,悲观可能会占据大部分,可是乐观也可视为人的润色。无论乐与悲,也就世界的两面而已,多与少的事情,也是天人各一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