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偏然而至,吃着粽子,忽然想起了小时候过端午节的情景。
那时,家里每年都会包粽子,妈妈一般提前两到三天就开始做准备了。摘粽叶,买糯米,做碱水,洗豆子,赶在端午节的前一天包好粽子,再把粽子煮熟。
其实,学包粽子是件很简单的事情,拿上三片大小差不多的粽叶,两只手把它对折成一个漏斗样的三角形,先往斗里丢进一粒豆子,然后装上已经和好的糯米,再把粽子封口,最后一步就是用绳子把它绑紧。可能是由于自己当时还小,没力气,看着妈妈牙一咬,手一绕一拉,一个粽子就包好了,可我怎么都绑不好。
包好的粽子长长的一串,像一列列小火车排着队在等待着出发的命令。
节日当天,家家户户的大门上开始挂艾草和菖蒲,房屋的前前后后,左邻右舍全都洒上了雄黄,辟邪以保家宅平安,亲人康健。
糯米饭也是那天的主打,锅里刷上油,将洗好的糯米倒进去,洒上盐、肉片、豆子或板栗,等到熟了开锅时闻到那浓浓香气,让你恨不得能吃它个三大碗。
待到吃饱喝足,还有重要的一项节目,一家人去舂陵河看赛龙舟。
如今,过端午是一年没有一年的端午味了。怎么省事怎么来,怎么轻松怎么来,早已没了对节日的期待和重视,甚至觉得这和平常没什么两样。
若想吃粽子,每天都可以买到;若想吃糯米饭,随时都可以有。生活的富足已然冲淡了人们对节日的渴望,顺带着也让生活失去了它应有的仪式感。
说起仪式感,这应该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了。
那什么是仪式感?
我给它的定义就是,只属于一家人的日子,团聚的日子。
过节不就是为了团聚吗?
我们的国家正在飞速发展,高速高铁四通八达,飞机轮船上天入地,无论天涯海角,回家的路都近在咫尺。
虽然回家的路是近了,但在家的心却远了。
再没有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做着同一件事的兴致;再没有全心全意听父母对自己的一次唠叨;亲热的喊一声已是表达礼貌,吃顿饭就算过了一个节,然后打牌的打牌,玩手机的玩手机,气氛是热闹的,心灵却是孤独的。
在这之前,我并不重视节日,更不在意仪式感。
直到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才令我猛然顿悟。
儿童节那天,孩子说想吃烧烤,我就拉上先生带着孩子去了。在摊前每人各选了几样,烤好后打包带回了家,买了瓶果粒橙,又炒了两个菜。
一张桌子一个人坐一方,你谦我让,有说有笑的吃了起来。脑海里突然蹦出了一句话:我们一家人似乎有很久没像今天这样好好吃顿晚饭了。
细细回想,还真如此。
每天孩子上学后,我做我的,他忙他的,待他回到家时,孩子往往都已进入了梦乡。
生活七件事,财米油盐酱醋茶。
本来一家人在一起吃饭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如今却变成了难得。
生活纵有百般辛苦,千般不易,一家人一起吃饭就该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仪式感;这既是一种对于孩子家庭观念的教育,也是一种对家庭的极大重视和责任感。
现在的人们都说年味越来越淡,过节比上班还累。
以前的逢年过节是为了相聚为了团圆,享受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光;现在的逢年过节就是在外各种的游玩。
当做父母的对生活没有了仪式感,那么,孩子自然也不会有;当做父母的不重视自己的家庭,则孩子也不会。
生活真的需要仪式感,因为它能让一个家庭有凝聚力和团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