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小时候读《三国演义》的时候,比较欣赏黄巾军,“代天宣化,普救世人”。后来看到曹操刘备他们都去打黄巾军了,也便不喜欢他们了。本来就已经很乱了,他们的出场就是乱上加乱。而太平道的因为方式也是古怪异常,不符合三国一众英雄的形象。近来读《后汉书》,我却开始喜欢里面的盗匪贼寇了。他们非常可爱。
东汉末年,虽然政局动荡,百姓流离失所,贼寇横行。但是在此之前所形成的一大批文化学者却异常厉害。有的简直达到了超神的境界,让贼寇们也服服帖帖,绕道而走。
二
汉末寇贼从横,皆敬胤礼行,转相约敕,不犯其闾。 ——《后汉书》
说起这个徐胤,有必要说说他那个海内仰望的爹爹,徐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夸赞豫章故郡人杰地灵时,首推徐稺,说“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塌”,徐孺即是徐稺,字孺子。虽然家中贫寒,但是架不住人品学问好,陈蕃做太守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去拜访他,可见他的名望才气。名士郭林宗、茅容等人都对他推崇备至。徐胤也不辱没他爹的名声,笃行孝悌,也隐居不仕。处于乱世之版,隐居是很多名士的选择。不过,虽然他们隐居不仕,但是仍然可以教化民人,安保一方。如前所言,当贼寇横行的时候,他们却非常敬重徐胤的人品,于是都约好了不去骚扰进犯徐先生居住的那个地方。
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那是因为没有遇到真正的读书人。
三
黄巾贼起,过期里陌,相约不犯孙先生舍。 ——《后汉书》
这里要说的孙先生是汉末大儒孙期。孙期字仲彧,济阴成武人。她学问很好,尤其精通《京氏易》和《古文尚书》。他家里贫寒,加上又是乱世,所以他学成了也没有去当官,而是回家奉养母亲。养豕于山泽草野之中。公孙弘也曾经这样干过。他在地里干活的时候,远远近近的人都拿着经书追着他求学问道,如此一来,乡村邻里都被仁让之风影响。山野之间,飘荡着诗风雅韵,纯朴和淳,令人追思。黄巾军路过孙期乡里的时候,也敬佩仰慕孙期的为人,于是各个头领也都约好,管束部下,不进犯孙先生所在之地。
后来,郡国举孙期为方正之士,派遣小吏带着羊和酒去请孙先生,孙期赶着他的猪进入草泽中,看着不看他们一眼,大有庄子辞拒楚国使者的风范。后来司徒黄琬特辟,孙期也拒绝了。孔子说“邦有道则仕,无道则隐。”在孙期看来,董卓之流乃是乱臣贼子,与其出仕为官,不如终老山野。汉朝的士大夫,视“文行出处”为生命,为后世文人立法,成为永恒的楷模范式,给人以希望和勇气。
四
建安元年,自徐州还高密,道遇黄巾贼数万人,见玄皆拜,相约不敢入县境。 ——《后汉书》
东汉末年,如果说谁真正达到了超神境界,那肯定是郑玄。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史论赞道“郑玄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我们今天所读的经书,诸如《周礼》《礼记》《仪礼》《毛诗》等都有他的笺注,替圣贤发挥,为儒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传奇的人物,以后我将专门撰文论述,今天主要讲他和黄巾军的故事。
董卓迁帝入长安之后,有人举荐郑玄当赵国相。恰好遇上黄巾军横行青州,于是郑玄就到了徐州。时任徐州牧的陶谦对他极为尊重,以师友之礼接待他。建安元年,郑玄由徐州回家乡北海高密。不巧的是,在路上就遇到了数万黄巾军。可是更巧的是,那些贼寇知道是郑玄郑先生的时候,不仅没有为难他,反而等等拜倒,礼敬郑玄。而且还相约不入郑玄所在县境。
五
没有强悍霸道的武力,也没有富可敌国的财富,却可令贼寇心折,匪盗俯首。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
我不由得猜想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何以贼寇们对一个文化人如此敬重。难道黄巾首领里面有他们的学生,或是受到过什么恩惠,亦或是私交甚厚?后来再想想,或许这仅仅是他们对士人的一种敬仰。不需要什么堂而皇之的理由。如此,正可见证士人的大通至正的浩然气象,以及贼寇们的坦率真诚。生而为人,谁也不想成为受人厌恶的贼寇。即使为贼为寇,他们至少还有真正的人性和情义。
我们都知道郁达夫在《怀鲁迅》一文中所说的那句话“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中国文人历经沉浮起落,其中心酸痛楚,自难以陈说。突然看见那个如此尊重文化、尊重士人的时代,如同黑暗中看见光亮,使得黑暗不再黑暗。
无论是思想、学术、哲学还是文学,汉魏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当我们赞赏汉魏风骨,学者风流的时候,我们知道,连贼寇都知道尊重士人的时代,是有希望的大国之邦。纵然是乱世,也显得温情脉脉,沁人心脾。
戊午正月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