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对于女性的记载往往非常简略,而那些少有被载入史册的女人,或是背着祸国之名,或是真的对某段历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据说可查询到的皇后有400多位,假如要选择一位作为“皇后”的行为楷模,毫无疑问,那就是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出生于公元601年,小名“观音婢”,大名据说叫“长孙无垢”。她出生于名门望族,她的父亲长孙晟文武兼备、智勇双全,曾任右骁卫将军,是隋朝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官。她的母亲也是出生在官宦之家,是北齐乐安王的女儿。
她成长环境优越,知书达理、学养深厚。不仅精通书法、诗词,还著书立说写有《女则》,《女则》堪称后宫版的《资治通鉴》。
她13岁时,便嫁给了唐太宗李世民。结婚后两人短短相伴23载,年仅36岁的她就去世了。长孙皇后被后人誉为“千古第一贤后”,单就这个美誉,就足以说明长孙皇后的人生达到了一定的境界。
可以说作为一个女人,在那个封建礼制的时代,她发挥了她最大的潜能,用自己卓绝的智慧和大海般的胸怀做到一个近乎完美的妻子和皇后。
01.玄武门之变之前
长孙氏出生的时代正是血光弥漫的隋朝末年,风雨如晦的社会早已高度丛林化,天下大乱,群雄并起。
在她九岁时,她的父亲不幸去世。因她母亲是父亲的续弦妻子,同父异母的哥哥长孙无宪把继母和异母的弟弟妹妹都赶出了家门。原本幸福的家,一夜之间变得支离破碎。
母亲没办法,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带着兄妹二人投奔她的舅舅高士廉,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生活。
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经历的变故,不管在哪一个年代,幼年丧父都是一个莫大的打击。由高到低的落差,让她学会了等待和忍耐,以及学会了如何察言观色。
好在,父亲的去世并没有让她觉得缺失了“爱”,因为舅舅高士廉非常疼爱这个外甥女,并且长孙皇后和哥哥长孙无忌感情深厚,很快就适应了新环境的生活。
即使后来高士廉被贬为硃鸢主簿要远赴岭南上任,为了安顿好妹妹一家,特意将自己的大宅卖了另买了一座小一些的宅子安置好他们。
所以,她从来都没有因为亲情的缺失而引发出不安全感、敏感多疑等问题,一直都是一个敞亮的女子。
舅舅高士廉被史书形容为“少有器局,颇涉文史”,与薛道衡、崔祖浚并称先达,结为忘年之交。家人的格局成就了她非凡的眼光,高士廉见唐国公的次子李世民平日表现非同一般,便做主将外甥女许配给李世民为妻。其舅可算是慧眼识珠,想来,这次变故也许是上天对她的眷顾,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可是,长孙无宪在妹妹出嫁时依然拒不接纳,婚后的长孙氏只能以舅舅家为“娘家”,她每次回娘家去的都是高府。
当时年仅13岁的长孙皇后初嫁夫家,并没有过上几天新婚温馨而舒坦的日子。唐高祖李渊一共有22个儿子,原配窦氏生了其中最有才干的四个,分别是: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早逝的卫王李玄霸、齐王李元吉。
她的丈夫李世民是家里的次子,但在他们结婚之前,最疼爱他的母亲窦氏就已经去世了。
在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称帝建立唐朝之后,李氏家族兄弟的斗争达到白热化。
起初,李世民在皇位的竞争中并不占优势。即便自己为开国付出了很多努力,唐初建立时,带领将士出征立下了很多汗马功劳。但太子李建成才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李世民有大智慧却个性张扬,功高盖主的李世民让太子倍感威胁。
唐高祖李渊在这场兄弟争位斗争中,基本站在李建成这边,倾向于维护长子继承皇位的传统宗法原则。除此之外,太子还有一个实力助攻手,弟弟齐王李元吉。
此时的长孙氏,十分了解丈夫李世民的个性。他性格强硬且果断刚毅,英勇过人却韧性不足。无论驾驭大臣还是处理与父亲、太子、后宫的关系,都容易冲动和忽略细节。
因此,长孙氏发挥了自己独特的优势。
她深知丈夫李世民强硬的个性绝对不会顺从父亲,根本不会以承欢膝下的温情缓和父子关系。于是,长孙氏就挑起重担,经常进宫侍奉公公李渊和后宫嫔妃,尽力弥补彼此的嫌隙。一来二去,公公李渊也非常喜欢这个善解人意的儿媳,长孙氏无形之中化解了不少危机。
在玄武门之变前夕,李世民遭到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陷害。太子李建成在后宫拉拢得宠于李渊的尹德妃和张婕妤,他们勾结李渊的一些嫔妃不断在唐高祖李渊面前说李世民坏话。长孙氏则在平日里广泛交好于级别略低的妃嫔和宫人,在险恶的形势下,她竭力争取李渊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想以量多占上风。
玄武门之变前,长孙氏还秘密调查了李渊当天身边的侍卫状况和行走路线。在玄武门兵变当天,长孙氏出人意料地出现在了丈夫身旁,亲自为将士分发盔甲,从容勉励将士。将士们受到很大鼓舞,作战更加勇猛。看着妻子无所畏惧,生死相随的样子,也给李世民带来莫大的安慰和支持。
02.玄武门之变之后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大胜。
公元626年,28岁的李世民登基称帝。13天后,他册封自己的结发妻子长孙氏为皇后。看起来,李世民册封长孙氏为皇后毋庸置疑。
实际上,李世民在册封皇后的时候,也不是没有考量过。皇后的身份,母仪天下。除了出身好贵之外,还要有宽广的胸怀,女人忌妒是大忌。为此,李世民着实动了一番脑筋。
他特意在后宫里选了三个地位低下的宫女,给她们每人一支漂亮的金钗,然后让她们带在头上。
让三个宫女把自己带过的金钗,分别送给韦氏、杨氏和长孙氏这三位身份高贵的女人。
韦氏看到这个金钗后,立马感觉自己尊贵的身份受到了侮辱,命人将金钗夺下,将宫女痛打了一顿,赶了出去。
杨氏也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但她并没有像韦氏那样大发脾气,只是淡淡地说:“这支金钗既然你已经戴过。就送给你吧!”
唯有长孙氏非常恭敬地接过宫女从头上取下来的金钗,郑重地戴在自己的头上。
三个宫女将送钗所发生的事情,都一一向李世民做了汇报。通过这次测试,让李世民的内心更加坚定地立长孙氏为皇后的决心。
长孙氏被立为皇后之后,她并没有自势甚高。她对于这个身份的转变反而有一种难得的清醒,她非常清楚在“皇后”这个新角色中,自己不仅是妻子,更是皇帝的左膀右臂、太子的生母和天下女子的榜样。
长孙氏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她的自我定位,长孙皇后的自我定位是什么呢?就是以唐太宗为准绳,以皇帝的大业为目标。
长孙皇后她自己和自己管理的后宫,都是皇帝大业的一部分。这就是说,长孙皇后始终是唐太宗的一个方面军。
长孙皇后知道玄武门之变对自己的公公打击巨大,三个最看重的儿子互相残杀,哪个父亲都受不了这种刺激!于是她对太上皇李渊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毕恭毕敬地侍奉李渊,每天早晚必然请安,陪他说话还逗他开心。亲自交代宫女调节老人的生活起居,考虑得很细致和周到。
稳定后宫的一个重要意义是不要对朝廷治理天下形成干扰。后宫问题众多,稳定是绝对的大局。古来乱局,因中央与地方关系搞不好而造成重大问题的有,但是涉及皇权稳定的问题,多来自内宫。皇帝妻妾众多,不仅争风吃醋,更有争夺继承权的问题。
长孙皇后从容不迫地管理后宫,为保证李世民全力以赴地治理天下,起到了十分显著的辅助作用。
长孙皇后性情仁慈孝顺,节俭朴素。她生活简朴,需求不多。无欲则刚,这是人所共知的。她树立了一个俭朴的榜样,在那个时代特别重要。
即使登上皇后宝座后,也要求一切节约勤俭,衣服用具,够用即可。并且教训所有皇子,应最先做到。
一次,太子李承乾的奶娘曾向长孙皇后奏报,说太子宫中使用的东西太少,请奏增加,长孙皇后不同意,说:“身为太子,忧虑的应是品德不高、名声不好,为什么要忧虑东西不够用!”
而且,长孙皇后对待后宫一视同仁,皆关爱有佳。
唐太宗的第六个女儿豫章公主出生时,母亲难产而死。娘亲死得早,长孙皇后便把她带到自己身边亲自扶养,视如己出。对待李世民的后宫嫔妃以及宫女生病,长孙皇后都会亲自安抚探望,从自己的医药膳食费用中节省出来拿给大家使用。
凡此种种,尽显母仪之风,宫中无人不爱戴她。
03.大智慧,巧劝谏
长孙皇后有一套独特处理丈夫情绪的方法,最重要的原则是绝不在对方愤怒时火上浇油,她会避开风口,平静后再和对方沟通。
李世民有时会无缘无故怪罪宦官、宫女,长孙皇后总是先跟着假装大怒,要求亲自审问,把囚犯羁押监狱,等到李世民怒气平息后,再慢慢替宦官宫女申理。所以,宫廷之中,因为有了长孙皇后这个“缓冲带”,没有发生过滥刑乱杀的惨事。
有一次,李世民非常喜欢的一匹骏马无缘无故突然死了,他大发雷霆,当即要处死养马的宫人,现场没人敢劝。
长孙皇后听说之后,对他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齐景公和您一样因为马被养死了,要杀养马人,宴子当着齐景公的面列出养马人三大罪状,说:你把马养死了,这是第一条不可赦的大罪;你养死了马,还惹得国君大怒杀人,老百姓知道后,一定痛恨国君残暴,这是第二条大罪;其他诸侯国听说后,觉得我们国君凶暴残忍不被爱戴,看不起齐国,影响齐国的名声,这是第三条大罪。齐景公听宴子说了这三条所谓的大罪,就饶恕了养马人,而陛下您也读过这个故事,难道忘了吗?”
唐太宗李世民听完皇后的话,怒火很快平息,宽恕了养马的宫人,还对大臣房玄龄说:“皇后用平常故事劝我,润物无声,我很容易接受。”
而说起长孙皇后劝谏李世民,最为出名的一件事便是她替魏征求情。
李建成被杀之后,他的属下魏征被李世民收为已用。魏征性情耿直、直言敢谏,常常在朝堂上把李世民说得灰头土脸,让他下不来台面。
有一次,李世民下朝之后,怒不可遏地跑到长孙皇后那里大发脾气:“我将来一定要找个机会把那个乡巴佬杀掉!”
长孙皇后问乡巴佬儿是谁?李世民说:“就是魏徵!他总在殿上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
长孙皇后面对盛怒中的丈夫。既没有顺水推舟出言煽动,也没有唯唯诺诺默不敢言。随后,长孙皇后退回寝殿,换上了正式的皇后官服,郑重地站在大庭之中,准备朝拜。
李世民大吃一惊,我正发脾气呢,你换什么衣服啊。长孙皇后说:“我曾听说,君王英明,臣属正直。魏徵如此正直,正是因为陛下是一位英明君王的缘故,我怎么能不庆贺!”一番话,把李世民说高兴了。
公元636年,唐太宗和长孙皇后最疼爱的女儿长乐公主出嫁,皇帝下令准备丰厚的嫁妆,甚至比自己的妹妹永嘉公主当年结婚还要多一倍。
魏征知道后坚决反对,他说:“陛下,长乐公主的嫁妆怎么能超过自己的姑姑永嘉公主呢?这不合礼法。”
一向宠爱女儿的唐太宗非常生气,平心而论这算是皇帝自家的私事。面对魏征的直言不讳,长孙皇后反而劝慰皇帝:“我知道陛下器重魏征,从前不明白原因,今天才知道魏征果然是良臣。你我是夫妻,我有时说话还看你脸色顾你面子,但魏征却能直面你的威仪,从大处着眼直言进谏,这份品行难能可贵。”
不仅如此,长孙皇后还下旨赏赐魏征20万钱与400匹绢,并嘱托他:“希望您一直保持直谏之心,不对的就直说,不要因为君臣之礼而有所讳言。”
04.知进退,明事理
唐太宗和长孙无忌自幼交好,并且是患难与共,又有辅佐皇家之功劳,加上长孙皇后的至亲关系,李世民将他视为心腹。
皇帝对长孙无忌极为看重,一即位就封长孙无忌为左武候大将军,然后又加封为齐国公,加受封爵1300户。长孙无忌所受的礼遇,其他文武官员都无法相比。
受封爵后,可以实际享用封户租赋的制度,要知道皇族亲王的封爵还不超过1000户,公主也只有300-600户,但长孙无忌却远远超过这个数量。
长孙无忌的保底收入折算成现在的价值,大约是年薪人民币1089万元,月薪90多万。
历来,王朝大忌外戚擅权。对此,长孙皇后很识进退。她说:“妾居后宫之首,全家已是尊贵至极,实在不愿让兄弟子侄再居显要,历史上外戚弄权的例子太多。”
于是长孙皇后和哥哥长孙无忌轮番到皇帝年前请辞,李世民很无奈,最终同意改授长孙无忌为:“开府仪同三司”,一个位高却没有实权的官职。
但长孙皇后依然对于自己娘家人列位三司不满,又跑去垦请舅舅高士廉也去向唐太宗请辞。
李世民很多次都想命长孙无忌担任宰相,可是长孙皇后坚决反对,说:“我身在皇宫,长孙家所受荣华,已至顶点,实在不愿兄弟再掌握权柄。吕雉家、霍光家、上官桀家,都是血淋淋的教训,还请陛下理解。”
虽然李世民最后还是发布了这项人事任命,但长孙皇后的态度实在是智慧皇后应有之姿态。
甚至于,直到长孙皇后快要病逝时,她还叮嘱唐太宗说,“我们长孙家,因为是皇亲,纷纷享受高薪厚禄。但既然不是因品德而得,自然也容易崩塌摧折。为了保全长孙家子孙后代,千万不要把他们安置在权要官位,能够以皇亲国戚身份,每月初一、十五入朝晋见,我就十分满足了。”
长孙皇后唯一一次为自己娘家人求情,是因为同父异母的哥哥长孙无宪,被发现参与谋反并酿成大错,罪大恶极。事后被抓,唐太宗下旨将他斩首示众。
实际上,唐太宗早就愤怒长孙无宪曾经将自己妻子赶出家门的事情,而今他犯下了滔天大罪。唐太宗恨不得赶紧把他处死,已解心头之恨。
但长孙皇后却在唐太宗面前,哭着为长孙无宪求情,说:“兄长谋反,死有余辜,但是他当年对我不好的事情天下皆知,如今处死他,外人一定以为我趁机报复哥哥,这对皇上的名声也是莫大的拖累。”
看着长孙皇后拼命为他求情的份上,唐太宗顾及皇后的面子,还是答应保留了长孙无宪的性命。
纳谏的唐太宗和理性的皇后,真是一对难得的男女主角,他们的价值观如此接近,难怪会为后世称道。长孙作为皇后,她思考的问题仅限于后宫吗?不,长孙皇后勤奋读书,一年四季保持不变。读书使她增强智慧,积累知识,增广见闻。在很多问题上,她都是唐太宗的高参。
公元前636年6月21日,长孙皇后崩于立政殿。在她病逝前留下的遗言里,还不忘像唐太宗请求宽恕房玄龄。此时,房玄龄因受李世民的谴责,免职返回了私宅。长孙皇后对李世民说:“房玄龄侍奉陛下,时日已久,假定没有特别原因,希望不要把他抛弃。希望陛下能够一直亲君子、远小人,重用魏征、房玄龄这样的忠臣。”
长孙皇后直到去世,都没有为自己求过一点私利。
后来,宫中女官把皇后编撰的《女则》一书呈给唐太宗,说:皇后生前把历代妇人参政得失的历史编成此书,自觉文字尚不精练,不敢呈献,不想皇后还没有来得及修完就……
史书记载:“上览之悲恸”,太宗内心悲伤,放声痛哭。
对于这样一位堪称完美的帝王之妻,后世也给予长孙皇后很多极高的评价。例如明代李贽曾赞叹:“长孙皇后真圣人也...世上有如此女子乎?”张居正也在《帝鉴图说》中言:“太宗外有忠臣,内有贤后,天下安得不太平。”
是的,对于李世民来说,长孙皇后不仅是结发妻,更是不可或缺的战友。李世民指点前朝,长孙皇后稳定后方。她的政治智慧与远见卓识透过她的丈夫大放异彩,她的娴雅淑惠与端秀从容将唐太宗的后宫打理得井井有条,以自己的言行举止感染后宫的每一个如花女子。
帝王之妻当如长孙皇后:既是“佳偶”,更是“良友”。
注:参考资料
《气质哪里来》——李筱懿著
《东刊》
《历史每天读》
《时拾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