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之乡,零星散落人家的村庄,几亩良田,几株芳草,与世无争,返璞归真,过着老子所说的小国寡民的生活。这是我心中最理想的生活。
身处都市中的职场,我不清楚是否真的有人独爱喧嚣并发自内心的享受和喜爱每日穿梭街市楼宇,拼搏工作的日子。即使真的有,或许在他的一生中也存在着无数次想要逃离城市藩篱,去田园寻得片刻孤寂和安宁的时候。
曾有位前辈同事跟我说“人类最后的感情是回归于农村,回归到自然的”。当时年纪小,只是诧异他为什么会这样说,但现在却对这话极其认同。
人类由自然孕育,由自然滋养,和自然共生共存,并且最终的命运也将是化作尘土、回归到自然。久居都市,没有人会不向往自然;在复杂的人情樊笼里受了伤,会想到自然之中找寻疗愈的力量;厌倦了追逐名利金钱的世俗,也会自然而然想投身自然,学一千多年前的陶渊明,远离大千红尘,守一处田园,在心里住一个遗世独立的“桃花源”。
01
在和平繁盛的当代,我们多数人不可能像陶渊明一样真的去田间归隐,但却可以在身心疲惫时在他诗文的世界里找寻片刻的安宁。
陶渊明存世诗文有一百多首,篇篇经典。尤其是田园隐逸诗开创了中国诗词的田园派,影响久远。
读陶渊明的诗,即使你心陷烦恼,也会立刻被他带入一副悠然自在的村庄画卷。闭上眼睛,想像陶渊明诗词中的世界:听闻深巷里的狗吠,篱笆里的鸡鸣,炊烟依依,草木悠悠,山涧有溪流淙淙,梧桐上有飞鸟栖息,紧绷的神经立刻就能放松下来。
陶渊明说心远地自偏。虽然西安算不上大城市,但每天往返家里和公司,所见皆是楼宇林立,拥堵街市,所闻也皆是人声鼎沸,喧闹嘈杂。虽然不图自己有什么作为,但和所有人一样,工作上操心的事儿归根到底也是世俗之物。
如此,“心”里装那么多烟火气,是怎么也远不起来的。只能看看这些田园诗让自己偶尔和现实优雅的告别一下,这也就是我认为的诗词经典的意义。
02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有人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有出世和入世两个自我,陶渊明也不例外。虽然在诗中说自己少时家贫,但陶渊明算是出身名门。他的曾祖父曾经官至大司马,外祖父也是晋朝赫赫有名的名士、官员。到了陶渊明八岁时,其父亲去世,母亲独自抚养他,自此家道中落。
这样的出身也让他曾经矛盾过很长一段时间,也就是他诗中所说的“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他曾渴望像自己的曾祖父一样,建功立业,但也在四次官场周旋之后,与仕途诀别,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生活,如同自己的外祖父孟嘉一样出世隐退。
二十几岁的陶渊明第一次走出书斋开始他的出世梦,如同现在那些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心里总是志向高远,想做出一番事来的。但不料,他遇到了一个愚蠢上司。
这个上司就是书圣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此人迷信鬼神到了疯癫的地步,正经事却一件不干。任职期间发生了叛乱,他不去镇压防守,却想请出天兵天将帮忙护城,最终叛军破城,将其乱刀砍死。
而陶渊明呢,好在此时已经辞职回家,逃过一劫。
辞职后他回归田间生活,但心里还是没有放下建功立业的报复。前后两次又走向仕途,可惜,这两次他的领导虽不愚蠢了,却是窃国叛乱之辈。
而他自己,此时也是矛盾的,身在官场却仍在出仕后眷恋田园,像他自己说的“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
始终,他还是相继辞职,返回老家。
事后证明,也正是他对田园乡野的眷恋救了他,让他不至于像上司一样,争得头破血流,最终却只落得凄惨下场。
而最后一次入仕担任县令时陶渊明已是中年,因为家贫,也因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遗憾还在心里。
我相信这一次出仕时的他想必在内心里苦苦挣扎过,矛盾过。他一定也想过,这一次的入仕该放下高洁了,但他毕竟是陶渊明啊,他的内心容不下世俗的丑陋。
做官仅几十天,他就被要求要穿戴整齐、配好礼品、恭恭敬敬的迎接前来检查的官员。这位官员凶狠贪婪已经远近闻名,每到一处便要索要贿赂,满载而归方休,否则便要想尽办法整治。
陶渊明始终不可能玷污了自己的灵魂,留下了一句“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便踏上了他通往乡野的大道,辞职归乡。
03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快回来吧,田园都快荒芜了,怎么还不回来?
读到这一句,与作者身隔一千多年时空的我也不免感动。这是多么真挚的热爱,才会在这么几个字里淳朴的表达出田园也对他的爱,他热爱的山川田园,乡村中的一草一木也在呼喊他回来。
至此,陶渊明结束了仕途生活,再也没有过丝毫留恋。他的仕途走的不顺,但历史也该感谢命运对陶渊明的安排,正是出世的不顺,才让中国文学出现了这么一个自由洒脱的灵魂,正是官场的不顺,才让这位文学家、诗人给后世的中国留下了众多经典。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此时的他只恨路途遥远,不能以最快的速度回到他的田园中去。他一路唱着“归去来兮”,长吁高歌,人未归而心已归。
04
中国历史上文人在仕途受挫后转而归隐的有很多。孟浩然、王维、朱敦儒等,也是如此,他们大多都是官场不顺,空余遗恨,转而无奈回乡,乐天知命,归隐之中难免有些消极避世色彩。
陶渊明的归隐却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赤诚的热爱,是积极的出世。
在《归去来兮辞》里,他说自己“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意思是说他对乡村故园常怀强烈的眷恋,这是为什么?只因生来本性任其自然,并不是矫情。
回到乡村的陶渊明,每天过的自在开心,他饮酒作诗,也像普通农人一样,耕种土地。他自我调侃自己的庄稼“草盛豆苗稀”,他也说“衣沾不足惜”,哪怕是在田野里打湿了衣服,也舒心愉快,衣服也不足惜。
身处田野一隅,但陶渊明的眼光并不局限在个人,他也看向了整个社会。
他通过一个武陵渔夫,塑造了一个大同世界的桃花源。这个理想主义的社会和他所一直向往的归园田居一脉相承,这些理想虽然不能被实现,但也和陶渊明一起化作了中国文化历史天空中一个璀璨的标记。
对我来说,在当代再读陶渊明的诗有何意义?
就像是心灵蒙受尘垢,需要洗涤一样。困顿之中,陶渊明的诗如一缕清风,一丝清泉,让人获得短暂的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