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全民奉旨放松的日子,我也是潇洒的追了几天剧。其他几部就不做讲述了。单说说这部“2017零差评的罪案类”影片,小成本制作的大影像——《看不见的客人》。真是反复看了三遍,仍意犹未尽。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这三遍观影的体会。
第一遍,一个精彩的故事
夜幕下的城市,车辆穿梭不息。大厦门口停下的出租车上,下来一位满头银发的女士。她淡定、知性的气质,一看就是一位有素养的女士。女士从容的走过大厅,搭乘电梯来到要拜访的房间前,叮咚一声门铃响,开门的是一位帅气但略显疲惫的男子。银发女士是受男子的律师邀请而来的庭审专家。男子邀请银发女士进屋,自己去换衣服,可见他非常注重自己的形象。银发女士站在大厅,环顾四周,她的视线停在了客厅的电视上。此时,正在播放一位美丽的女性视觉艺术家被杀害的新闻。报道里说,女艺术家疑似被自己的情人杀害,她的情人是一位事业如日中天的成功人士,但该成功人士却一直辩称,自己是无辜的,是一场阴谋的受害者……而这位成功人士,就是为银发女士开门的男子!
男子对银发女士提前到来有些意外。银发女士告诉男子,出现了紧急情况,有一位神秘证人,可能导致男子律师预期的,让案件“逆转而胜”的好结果,无法实现。而她又无法联系到男子的律师,所以不得不提前来访。
这位神秘的证人目前是谁,还不得而知,但是三小时后证人就会前往法庭作证。在无法预知神秘证人会说神秘的情况下,银发女士认为要重新的梳理案情,找到更多胜算的可能。她需要男子提供更多的案件细节,保证男子的陈述没有任何漏洞,以增加男子在庭审时的可信度。同时,银发女士强调,她的职业生涯从无败绩。
男子一开始否认自己有所隐瞒,但银发女士简单的几个问题,就让男子意识到她深不可测的洞察力。男子在银发女士的引导下,开始“案情重述”。在一问一答中。我们了解到了“女艺术家被杀事件”的第一个版本——男子原来和女艺术家是秘密情人,不知道被什么人发现了,他们受到匿名敲诈,不得不与女艺术家来到对方指定的旅馆,交封口费。但是后来敲诈者没有来。当他们想离开的时候,男子被攻击,晕了过去,醒来后,发现女艺术家已经被打死了。警察正在门外,自己在一片混乱中,被捕了。经过警方调查,旅店的房间完全是一个密室,没有外人进出的任何痕迹和证据。现有证据在警方看来,最大的嫌疑人,只有男子。
(看多了,密室杀人,凶手却另有其人的高智商观众们,是否已经开始拆解这起密室杀人案了呢?)
然而,银发女士对男子的重述并不买账。她非常肯定男子的讲述存在漏洞,并且警告男青年——如果再撒谎,就一定会坐牢。不知为何,她递给男青年一份报纸,报纸的内容是三个月前的一起男青年失踪事件。当男子看到报纸之后,他开始了又一次的“案情重述”,而这次,是从三个月前讲起……
(那么三个月前发生了什么,导致了最近的这场谋杀,那个三个月前失踪男青年,跟这起谋杀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男子是被陷害的,那究竟是怎样的手法,这背后到底有什么巨大的阴谋呢,银发女士为什么那么肯定男子撒谎呢……因为剧情实在太精彩,着实不忍再往下剧透。大家还是抓住假期的尾巴去亲自观影吧!)
第二遍,精妙的细节设计
整部影片的特点,可以用银发女士对男子反复说来概括——细节。
剧情设计非常精妙
整个故事是以银发女士为男子做庭审准备为主线的。在这个过程中,男子一共进行了三次不同的“案情重述”。每一次的重述,当男青年的“爆料”增多,细节增多,逻辑合理性更强,我们都感觉这次就是“真相”的时候,银发女士却会提出更多的疑问,更犀利的指出男青年的漏洞,让“密室杀人案”又出现新的版本。而每一版本似乎都可能,可是到底哪个是真相?
观众一边欣赏着银发女士睿智、犀利的剖析,跟着她一步步寻找真相,一边又不自觉在想,面对男子的爆料,她将以什么策略完成不败战绩。一边看到她专业的分析,一边又看到她非专业,愤怒地说男子是个人渣。一边在想如何帮男子过关,一边又听到“密室杀人案”最后的“真相假设”,震惊不已。
表演和道具的细节
在了解了全部的故事之后,再回头看剧情,银发女士未见到男子时,那略显老态的身姿?反复出现的笔、表、打火机、等等。每次“案情重述”中的,主人公不同的出场人设对比,男子不同版本“案情重述”后的表情变化?银发女士听到不同版本的表情和语气变化?都要在了解了真个故事后,回看才能品出表现手法的目的。
随口说出的刻意台词
最经典,是谎言与真相交织着的,庭审准备中的“问”与“答”。当最后真相展开时,才能回味到那些随口说出的台词中,那些刻意的,隐隐的伏笔。
(所谓“庭前准备”,可以把他理解为,由非常有庭审经验,又熟悉法律的资深专业人员指导,以保证达到预期庭审目的的庭审彩排。因为陪审制,开庭时的表现直接影响到陪审员的判断。包括证人、被告、原告等案件当事人,都会或多或少,用不同的形式进行一些庭前准备。庭审准备中很多用到心理学的技巧和大数据分析。)
第三遍,心灵震撼——任何时候都要做智慧的父母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部电影讲述的是父母为孩子复仇的故事。
作为父母,我特别能体会,当孩子需要帮助、保护时,我却做不到的那种无助感。我们中的大多数,在愤怒之后,更多的是抱怨,自责。
然而,这部影片给我最大的冲击,就是,这对父母最后的反击——如此智慧!虽然这种智慧的产生,是那么无奈,甚至智慧收获的好结果,仍不能改变这对父母需要面对的残酷现实。但这样的“智慧”仍不能少。这样的智慧,需要“勇气”支撑,即使残破,仍不放弃的勇气。
最近女儿一直学习压力很大,着急的时候,忍不住抱怨。但是,这部影片之后,我一直对自己说——好好想想,我还有办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