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TED上有一个演讲,讲拖延症的,好多人应该都看过。
Tim Urban讲了一个论文写作的例子。这是我们理想计划中会发生的事情——
而这是实际发生的事——
说的是我,把不准也说的你,还有他和她。这真是个普世的毛病。
想起来自己写毕业论文的时候。一直嗨到还剩最后一天,随便查了查资料,有了思路,没电脑。问同学借电脑,回说晚上才可以借我。
给我一个借口,我又能玩上一整天。到了晚上,去同学宿舍用电脑。发现电脑里面的《仙剑奇侠传》,于是果断玩了几个小时,直到发现离截稿时间只有三个小时。
是的,在疯狂的三小时里,我完成了论文(感恩当年不查重)。
猜猜看,现在化身为院长的我,每天日更打卡,是不是行动力超强,超级自律的达人?
说起来好笑,我仍然是个拖延症患者。实际上,这么多年过去,拖延的毛病并没有好一点点,哪怕一点点,那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我已经日更到60篇了呢?
两个月过去了,感觉很短,日更也没有什么需要咬牙坚持的地方。说我是对文字有种狂热吧,似乎也没有。驱动我的,也就只有行动本身带来的好玩和有趣。
我没什么神奇的公式给你,让你华丽转身,发生神奇的改变。我只有三句话。我有理由相信,每一个理解了这三句话的人,都能发生某种转变。
02
第一句话:行动比结果更重要。
我会尽量不让自己的行动沾染上功利主义的色彩。功利主义会腐蚀掉行动的意义,改变事情的动机,把一切变得索然无味。
有一个离群索居的老头,非常享受环境的恬静。
突然一天,一群小孩子开始在他家门口的大树下面玩,很吵闹。老头不是不喜欢孩子,但就是受不了喧闹。
于是,有一天他走出去,给了每个孩子3个铜板,他说:我一个人住,很孤单,这个钱是感谢你们来这里玩,让我感觉到很快乐。希望你们每天都来。
孩子们很高兴,拿了钱走了。第二天又来,老头照旧会给他们每人3个铜板。
三天后,老头开始只给两块铜板了:他解释说,最近手头紧,只能给2个铜板了。孩子们想了想,也接受了。这样又过了两天,老头只给一块铜板,只有这么多了,他说。
孩子们不干了:什么?我们这么辛苦的玩乐,你尽然只给一个铜板,我们再也不来了。
说完把铜板摔在地上,愤然离去。
很多时候我们多像这群孩子,原本只是快乐的写作,慢慢的,开始在意浏览量和点赞,让副产品的快乐覆盖了事情本身的快乐,甚至因此而放弃了写作,多么可惜。
对我来说,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不需要担心温饱。其他的,只是一个自己喜欢做的事而已,写作本身的乐趣,表达自己的快感,这是更重要的。
我不想虚伪的说,我从来没想过写出一个辉煌的未来,有的,一直有,尤其每次有出版社的人来找的时候,这个小小的野心就会膨胀。但是,我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了玩耍的快乐。其他的,就随缘吧。
这样一来,我有了行动的动力,又没有害怕失败的恐惧。行动就变得很自然了。
03
第二句话:聚焦比计划更有力。
我有任何想法,都喜欢跟嘉儿讲。在投入写作之前,有次跟嘉儿说一个我设计的小项目,设计不可谓不精致,成本低收益高。
嘉儿问:你打算做吗?
我说:不做,我就过过嘴瘾。
嘉儿说,那你想的这么细致干嘛,把你想做的事情好好研究一下嘛。
我想了想,还真是,原来自己在这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浪费了太多的精力。我把自己的年初计划翻了出来,一个4个大类,15个次类,45个小类。当时时间过半,计划里面没有一个完成,甚至没有一个正在完成。
我把它撕了。重新写了一份计划,只有四个字:坚持写作。
即便是在冬天里,用放大镜把阳光聚焦到纸上,纸也能很快燃烧起来。
在做咨询时,有些来访者很焦虑,一上来就迫不及待地讲一大堆问题。这时,咨询师常常会用一个问题做为引导:目前你最希望解决的是哪个问题?
工作中,经常会有多项事情同时进行,有时会让人感觉手足无措,史蒂芬科维说:要事第一。
人生路漫漫,我们也会面临众多选择,加里·凯勒说: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
这都是聚焦的力量。
04
借势比逆势更管用。
Tim Urban用一副图道出了拖延的真相——
在我们脑袋里,一个是理智决定者,一个是猴子。猴子要及时行乐,不喜欢做事的状态。因为做事让人不舒服,玩儿才开心。每个人都是这样的!
行动的关键是理智决定者要掌舵,什么时候他才会掌舵呢?在接近「死线」(Deadline)的时候。这之前,基本上是猴子在掌舵。每个人都是这样的!
注意了,下面说的事情是关键。
自律是什么?自律是,猴子每次掌舵的时候,我们让理智决定者上去把猴子打一顿。但是猴子也是会反抗的,因此头脑中不停爆发「掌舵争夺战」,一刻不停,听起来都累。
更可怕的是,我们会发现,这猴子不一般,它根本就打不死,简直是齐天大圣。或者是超级赛亚人,每次濒临死亡都会活过来,力量值翻翻。
这就是我曾用了一整篇文章反对自律的缘由。自律是逆势而为。
那要怎么办?
让我们回到Tim Urban的研究,理智决定者在接近「死线」的时候掌舵。我们可否换一个思路:调整「死线」。
不要将最后期限定在将来,它就是今天的某个时刻,是每一天的一个固定时点。
我的老师曾告诉我:如果一件事情,72小时了你还没有任何行动,那你八成永远也不会去做了。
我的写作「死线」是上午12点,我尽量不放在晚上12点之前,这种「死线」很危险。一旦意外导致最后阶段完成不了,今天的日更就完蛋了,没有了Plan B。
我Plan B的「死线」是晚上11点。
我写下上面这句话时,正好11点。还有充分时间收尾和作图。
补充一点,要充分发挥「死线」的作用,必须依靠本文的前两句话。第一句话给理智决定者力量,第二句话给「死线」本身力量。
就是这样的,我做到了,但也并没有什么华丽转身,我做到了,但我仍然是拖延症。你有拖延症,你也能做到。
【前一篇】:你不能只懂努力,还要学会「将心注入」
【后一篇】:你没听过的三种读书法,一种比一种变态
【❤下方一秒点赞,助力院长日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