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生活中到处都有雷锋的“身影”;长大后,雷锋是3月的象征;现在,蓦然发现雷锋一词淡出了生活,是时间的流逝淡化了雷锋一词还是雷锋精神渐渐被冷漠心取代?
根据市统计局最近的统计,对于学雷锋,近六成市民“怕惹事上身,好心没好报”,近五成“怕被人误解,遭人非议”,近四成“怕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另外,还有自身能力不足、时间不够、意愿欠缺等因素都是市民们的理由。出于“自我保护”心理而不愿或不敢“学雷锋”渐渐成为较普遍的一种社会心态。
而在我们平时生活中,学雷锋的事迹也很难遇到,除非众学校举办的志愿者活动,或雷锋日在政府学校的组织下进行学雷锋活动,事实上大多数时候就算遇到,我们也是用怀疑的眼光去看待他人突然的热心。社会进步的同时冷漠的心也渐渐接近我们的生活吗?
其实我觉得不然,引导冷漠的主导因素是利益。老人摔倒不扶并不是人们心中不愿,而是因为被骗的例子众多,非法添加剂的背后都是利益的使然。第二个是没有带头的人,大家都是一种敢想而不敢为的态度。新闻曾报道,一老人在路上摔倒,众人围观却无一人向前帮忙,这是两小伙冲上前将老人扶起后,众人也接连上前帮忙叫的士,将老人送到医院。第三个是媒体中的阴暗面消息太多,虽然是让人们加以防范,但事实上却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越来越低,事事防范,人们无不抱着“戒备心理”检视周围的社会,但其实世界上美好的事物更多不是吗?
油菜花事件,游客们的随手摘花给学校研究生们带来了极大的损失,但之后众多同学自发转发说说微博对游客劝说,对学长慰问不也是一道漂亮的风景吗?手机失窃高峰时期,大家都相互提醒不也很暖吗?失物招领中满满的信息也都充满了雷锋精神。
消除冷漠心要想方设法打破人们心中被打击报复的芥蒂,重新树立乐于助人、争当雷锋的好品行。而雷锋精神不应当仅仅是一种乐于助人行为的标签,它应是代表着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与无私的品格,它不是只靠宣传,而应该是有血有肉的,无时无刻都存在于我们身边的精神!所以雷锋精神vs冷漠心,雷锋精神完胜!
(文/王禹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