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你的成功与你无关
01
“你以为躲在这里就找不到你了吗?没有用的!象你这样出色的男人,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像漆黑中的萤火虫一样,那样的鲜明,那样的出众。你那忧郁的眼神,稀嘘的胡喳子,神乎其神的刀法,和那杯Dry Martine,都深深地迷住了我。”
这是周星驰电影《国产凌凌漆》的一句经典台词。
这几天,上海人沈巍也遇到了类似的“烦恼”。
流浪了26年的他只想安安静静地捡个垃圾,但一开口他的谈吐就出卖了他。
如果不看他的外表,只听声音,你甚至会认为他是某大学的国学教授。
他谈吐清晰,逻辑严密,让人一听就感觉不是泛泛之辈。
他博览群书,最喜欢的是《左传》、《诗经》、《了凡四训》、《菜根谭》等古书,且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让人肃然起敬。
在这种身份与内在的鲜明对比和反差之下,沈巍一夜爆红,瞬间火遍全国。
02
面对这样的追捧,沈巍也有点懵。
他的生活很简单,就是两件事。
一是捡垃圾。
在沈巍看来,捡垃圾是为了社会,为国家的垃圾分类事业尽一份力,是一种很值得褒奖的行为。
但可惜,他的行为并没有得到家人、同事和朋友的认同。大家嘴上说垃圾分类很好,但是当发现一个公务员不断地捡垃圾的时候,转手就把他送进了精神病院,认为他心理有病。
也就是说,他觉得这样做是一种利他行为,是为别人好,但别人不觉得他好。他的社会化行为并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
03
他生活中的第二件事就是读书。
在沈巍看来,读书是为了自己,是一种兴趣爱好,是个人化的行为。
所以,别的地方都可以不去,但书店是一定要去的。他读书涉猎的内容很广泛,从美术、历史到文学,除了理科的书基本上都会去看。
他看书内容虽然很杂,但不流于表面,而是会深入地去思考和研究,所以遇到不懂的他会用手机去查资料。
他还喜欢去地铁里看书,这样有机会和别人交流。
但是没想到,他为满怀热情为别人去做的事,没有人认同;他为自己读点书,反而得到众人的追捧,一夜之间成为很多人口中的“大师”。
有点讽刺。
但更讽刺的,是这样一种生活现象:
有时候,你的成功与“你”无关。
04
每一个人都有两个我,一个是社会自我,另一个人本来自我。
沈巍之所以被关注,被追捧,在于他流浪汉的身份和饱读诗书的内在这样一种巨大的反差。
这样的反差一是吸人眼球,二是能承载很多公众的情绪和情感。
伸巍刚在抖音上火的时候,有各种谣言在飞。
比如说他是复旦高材生,说他流浪是因为妻女在车祸中丧生等等。
在沈巍的澄清下,大家才发现这些并非事实。
但问题是,为什么有人要造这样的谣?
因为大家在看新闻、浏览网页、刷微博微信刷抖音的时候,看似是在看别人的故事,其实内心真正在做的,是从别人的故事中找自己的影子。
如果看到一个人的故事,或生活片段,你感觉与自己无关,那么就不会感兴趣,就会迅速忘记。
但是当你看到一个人的故事,这个人的身上有一些点能让你想到自己的一些事,或者让你重新体验到曾经历过的一些感受,你的热情就会被激发出来,并去关注。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投射,即将自己内心的一些东西或情感投射到别人身上,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引发了情感共鸣。
只有引发了大众情感共鸣的人和事,才会让众人觉得,这不是别人的事,是与我有关的事情,因而才会去关注,去讨论,去参与进来。
05
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要硬加给沈巍一些标签的原因,他们深知大众的心理。
当一个复旦的高材生沦落到流浪汉的境地时,你的内心会不会有触动?
当一个学富五车的人因妻女去世而选择流浪时,你的内心又是什么样的感受?
再加上当有人打出“大师在流浪,小丑在殿堂”的标题时,你的情绪又会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当你不知不觉被一个陌生人感动,投射和寄托了自己的感情时,可能没想到背后有一种无形的手在操纵着你的情感,并将此作为自己获利的手段。
所以,这一场爆红对沈巍来说,看似是一种成功,其实与真实的他无关。
06
首先,大众关注他,是因为他身上的反差,在乎的也只是自己投射的那种情感,而并不是其本人。
可以想象,假如他不再流浪了,重新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工作,人们对他的热情也就会冷却,就像曾经的犀利哥那样。
其次,媒介们关注他,是因为他能带来流量,带来金钱上的利益,因此也并不关注其本人。
沈巍爆红之后,采访他的人蜂拥而至,有的人就说过这样的话:
“谁能拍到这位流浪大师,谁就能火,就能涨粉丝。”
在他们眼里,这位流浪大师本质上就是流量大师,是他们换取利益的工具。
没有人在乎真正的他是什么样的,也没有人关注他真实的感受是怎样的,大家看重的只是他身上的那些标签。
这样的成功,是最容易让人迷失的。
07
如果你追求这样的成功,那么为了迎合大众,就要强迫自己向那些标签靠拢,让自己变成别人喜欢的那种样子,就跟很多明星主动打造自己的人设一样。
但一旦你这样做,就会与真实的自我越来越远,从而活在一个个很好但不真实的面具之中。
当然,你也可以拒绝这种成功,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这方面,沈巍确实也值得令人敬佩,他反复说网络上的追捧不是他想要的,他只想回到原来的生活状态中,做自己想做的事,看自己想看的书,安安静静地做自己。
我们不希望“大师”继续流浪,但是我们希望“大师”能过得快乐,至少是他想要的那种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