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难理解的一段时期,我也是看了很多资料,才理顺了地理、国家与人物间的关系。当时各个政权军阀并起,总结一句话就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文章最后放一张网上搜到的南北朝关系图,算是比较清晰阐明了各个政权的更迭顺序。然后我从4个方面洞察并总结这个时代的特点。
1、衣冠南渡——人口大规模南迁
东汉末年,战乱频繁,魏灭蜀降吴后曹家又被司马家夺权,司马家建立西晋后出现八王之乱,随后北方少数民族趁虚而入,形成五胡乱华,至此中原地区已经饱受战乱疾苦,再加上因战乱黄河河道缺乏治理,洪水泛滥,灌溉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迫使许多生活在华北地区的人口南迁至华东华南以及四川,新增的人口使得这些地区得到开发,同时促进了南北文化融合。从衣冠南渡开始,中国的经济中心逐渐南移。
2、魏晋风度——新形式的知识分子出现
在汉朝时期主流文化是独尊儒术,所以在人才选拔时主要看中品德,轻视个人能力。但到了汉末,天下大乱,军阀混战,品德就没有那么重要了,最看重的个人能力。如曹操就是一个非常实用主义者,他把选才得标准从品德改为才能,选拔形式就是,通过和面试者的清谈(高谈阔论)来了解这个人对天下局势的见解和认知。但到了司马家建立晋朝后,这个选拔制度开始越来越阶级化,选拔只侧重于在势力较大的士族阶级中,而普通的寒门子弟几乎没有了机会,很多人才通往上层阶级的通道就断了,如此政府对人才的吸引力下降,人才流散到体制外,当起了隐士,如陶渊明这一类人,而这些人的才华风格反过来也影响了那些出身显赫的士族阶级,高贵的士族阶级也效仿他们玩起了清谈,归隐山水,并在当时知识分子中成了流行文化。饮酒,玩世不恭,逃避官场,纵情山水成了代表自己有知识有文化的标签,如谢灵运,王羲之,竹林七贤等。从另一个角度看,南北朝时期因为分裂战争不断,人性泯灭,儒家的伦理道德分崩离析,很多知识分子突然没了信仰,三观尽毁,导致享乐主义盛行,所以这个时代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文化风格,即魏晋风度。
3、二元户籍——职业军人制度化
木兰诗中有一句话:“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肯定有人会疑问,为什么国家一有战事,就能马上派人拿卷书去木兰家征召呢? 这里就要普及一下在南北朝时期重要户籍制度:二元制户籍。 二元户籍就是世袭的“士兵”和“农民”分别登记造册管理,即为军户和民户,其中军户以“内部通婚,世代当兵” 来换取减免赋税。简单来说就是和平时期军户可以劳作,但几乎不用交税,而农户需要交沉重的赋税,但到了战争时期,军户就需要被征召参战,且军户只能内部通婚,孩子一出生就在军册上登记。所以由此可以看出,花木兰家就属于军户,出现战争后木兰的父亲就有服役的义务。二元户籍制度始于曹魏,一直延续到唐朝初期。
4、佛与道——儒家式微,宗教兴起
由于长期战乱,儒家礼乐崩坏,佛教和道教开始盛行,人们开始更多关注对生死的思考,“轮回”,“因果报应”,“玄学”等观念出现,这也也极大丰富了人们对死后世界的想象。当时整个社会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对未来不确定性和无助感,许多人通过信仰宗教来寻求自身的解脱。
总结:
西晋崩溃后,游牧民族兴起,并长期占据北方,战争不断。大量知识分子迁移南方形成东晋政权,与北方划江而治,由此出现了北方崇尚军事,南方崇尚文化的格局。有一句话说的很有意思,在4世纪的中国,北方只有军队没有王朝,而南方只有王朝没有军队。那个时代也形成文学,美学,哲学各派并茂的文化风格,代表人物就是竹林七贤、陶渊明、谢灵运、王羲之及其儿子王献之等。从宗教兴起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心中充满着对儒家信仰的绝望和对人生意义的迷茫。总之南北朝就是一个大分裂时代,地域的分裂,人口的分裂,户籍的分裂,文化的分裂,以及信仰的分裂。而正是这种分裂奠定了中国多元化未来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