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也是缘分,我在大一的周末总是喜欢偷得浮生半日闲出校门闲逛,因而就逛到了徐州的云龙公园。然后遇见了她。
只是他年风物不再,今人再见早已物是人非。唯独仰叹一句:真贞烈女也。她,就是关盼盼。
关盼盼出身书香门第之家,精通歌舞,又是一个才貌无双的女子。
大诗人白居易就曾因为观赏过盼盼的歌舞写下一首赞诗。诗中有这样的句子:“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
我们看历代的各种史书戏本子上总是说“佳人应该配才子”,似乎书生小姐才总是天生一对。
也许人们觉得只有书生的柔肠才能读懂小姐心中的深情,甚至《聊斋》里的很多“人狐恋”也难逃这样的戏码。
可盼盼遇上的那个人,偏偏是个武将。
一个,不一样的武将。
虽然张愔给了她妾的名分,只是这并不妨碍两人的情投意合,举案齐眉。因为他是一个外刚内柔的男人,谈吐文雅,也颇懂文墨,能够去欣赏盼盼的才情。而且,盼盼又能歌善舞,自然更是把她视为稀世珍宝。
或许这就是最好的爱情了吧,互相懂得,互相珍惜。如果一个女子珍贵的只是以色事人,或者说那个爱她的男人只是贪恋她的美色,那这样的爱情也许在“色衰”之后就“爱弛”了吧。
其实,就我个人看来,外刚内柔的男子倒底是与有才的美人最是相配。美人不一定有才,但有才的女人必定是美丽的。就很契合当今的一句话:“女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一个男人如果只刚不柔,便有“莽夫”之嫌。虽有时有“侠义”之气,只是终究欠失了那一份温情。女子多为敏感细腻,自然希望懂得珍惜自己的那个人可以真正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相爱不仅是鱼水之欢,更大程度上是精神世界的水乳交融。
否则,婚姻便像是一场长期的卖淫。可是,即便是寻花问柳,也还保不准生真情,更何况是携手相伴一生的人呢?
如果一个男人只柔不刚,那也是不行的。自古以来,在人们眼中,男人倒底在社会上被赋予的期望比女人更多。如果一个男人只有九曲柔肠,比如柳永。当然,他在“婉约词”方面的贡献我们是承认的,雅俗共赏。
确实,他很懂女人,他跟那些青楼女子充其量我认为是算她们的“男闺蜜”。只是,这样的人也许可以欣赏自己,但如果作为夫君,恐怕他不够有担当。
甚至现在我们对当代女性的期许都是希望柔中带刚,学会担当。更何况,是男人呢?
自古英雄爱美人,美人慕英雄。只是,这美人想要的英雄应当也是外刚内柔的英雄。就连西楚霸王项羽一代热血男儿的传奇,对待虞姬也是尽显男儿柔情本色。
所以说,盼盼,遇上对的人了。
只是,快乐的时光对于这一对爱人来说是短暂的,没过几年,张愔就病逝了,往日的妻妾都如鸟兽散,只有盼盼甘愿为他守节。
张府易主后,她只身移居到徐州城郊云龙山麓的燕子楼,只有一位年迈的仆人相从。主仆二人在燕子楼中,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
她不施粉黛,不戴珠钗,将那美貌与才情忘却给光阴,任人评说。因为“女为悦己者容”,也为“己悦者容”。可是,即便“悦己者”无数,“己悦者”只有他一个。
但现在也只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那个人已经不在人世,梳洗打扮还给谁看呢?最是痴情的女子,最伤心。
盼盼选择把自己封闭起来,一守就是十几年。春花秋月,夏荷冬雪在她眼里也不过就是一场场孤寂的轮回,最美的景象应该是那时候他在她的身边陪她看的。
和爱人在一起,即便是枯木也相信有逢春的那一天。如果爱的人不在了,那么即便是盛夏之景也会哀叹终究敌不过秋风的萧瑟。
她每天斜倚在燕子楼上,大概一坐就是一天吧。眼前的景象渐渐模糊,只留下梦中的残影,或许也只有追忆梦境才能给她带来些许的安慰。
还是以前和他在一起的那番光景。
晚宴开始了,他把她这个宝贝介绍给这些客人。她在他身边唱“长恨”舞“霓裳”,曼舞轻歌。她看到他举杯给客人敬酒,客人纷纷称羡他有她这个“绝世尤物”。她看到他嘴角上扬,向她投来熟悉的温柔的目光。
她为他吟哦新作的诗词,他为她提笔新作的序言。
如果时间永远能定格在那一刻,该多好。梦醒之后,现实只剩疼痛的酸楚。笔墨点染洇珠泪,浮生闲影意何如?
只是,既然选择了为他守节,就要耐得寂寞冷清,等候来世相会,不是吗?
可是这冷清寂寞听说是被大诗人白居易打破了,他给关盼盼送去的“燕子楼和诗”中有“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一句。大概意思是说既然张愔墓上的白杨都已经可以做柱子了,为什么不以死殉节呢?
后又补上一首:
黄金不惜买娥眉,拣得如花四五枚。
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
盼盼看了这个感觉很悲愤,因为她坚守自己的原则是有理由的:
张仲素把白居易的诗带给他的时候,她泪流满面地对张仲素道:“自从张公离世,妾并非没想到一死随之,又恐若干年之后,人们议论我夫重色,竟让爱妾殉身,岂不玷污了我夫的清名。因而为妾含恨偷生至今!”
原来盼盼守节还是为了爱人的身后名。这个痴情女子真可谓是重情重义,考虑周全。
盼盼的死我觉得有以下原因:
一.白居易的诗刺激了她。
毕竟白居易在当时是大诗人啊,一个有名望的人在某种程度上他的话可能会具有某种权威性,影响力比较大。
就像在当今社会我们也有什么“名人效应”,要求尤其是名人要对他们的言行更加负责,因为他们是公众人物。
而且她的名声很大程度上也是由白居易当年写她更加出名的,所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盼盼一个弱女子是不知道当这个舆论导向变成“她应该殉情”的时候,自己的原则是否还可以坚持的。
而且,现在居住在燕子楼的她,是孤立无援的。
二.无人理解,精神更加压抑苦闷。
毕竟盼盼为了夫君守节的初衷是为了夫君的清名,怕别人说她夫君“重色”,所以让她殉节。可是,人们都不能理解她。
甚至,连大诗人白居易都要说她。而且,为张愔守节的这么多年,自己整天都是在悲痛和思念良人中度过的,精神早已疲惫不堪,再加上这些局外人给自己的打击,更添憔悴。
因此,就算她不是选择绝食而死,她也更加会茶饭不思了。这样整日就像没有灵魂的躯壳度日如年,身体又怎么可能不垮掉?还不如早日奔赴黄泉,与良人再续前缘。
就这样,一个贞烈女子的青春之花凋零了,只是古人更加重视“忠烈节义”。有人说,殉情是这个男权社会的陋习,只是在那个时候很多东西不能一概而论。
如果说被迫给死者陪葬,那无异于是一场谋杀。只是那时不是咱们现在这种法治社会,所以那时候那些事情还是有很多的。
但当时有很多爱情,无法自由,男女也不平等,所以很多时候他们的殉情有他们自己的理由。
有像盼盼这样的,她的价值观是说怕别人说她夫君“重色”,而实际上她知道张愔也是爱她的才的。她因为太爱他,所以不希望任何人说自己爱的人的坏话。
今天也是一样,自己喜欢的人,自己可以骂上千万遍,但听到别人骂就不舒服就舍不得。
也有很多爱情,像《孔雀东南飞》里的焦仲卿和刘兰芝那样的,爱而不得因而殉情,具有悲剧色彩。
只是,无论是怎样,在当时的社会对女子的限制和要求是十分高的,即便有自己的原则也是饱受世俗的非议的。而这世俗,终究是人言可畏。
至于这名叫关盼盼的女子,来这世间爱恨一场,终究也不知那香魂一缕何处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