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本散文集,节选颇多。一篇看完多少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不过非常轻盈,随手翻开阅读一两行,并不困难。极简阅读,还是比较符实的。
收录的很杂,什么食物都有,这点很讨人喜欢。集锦难免有些良莠不齐。个人最喜欢丰子恺的文字,非常的坦诚和朴实。汪曾祺的文本确有妙处,《黄油烙饼》一章非常有趣。
并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感悟,因为不少的文字都是感受性质的。我觉得比起看着文本依靠通感来想象,不如实际尝尝更加实际。我不愿意过多的描述文章的内容,太煞风景,阅读还是交给买书的人自行享受吧。以下是一些有意思的内容摘录和提取,方便后续衍生阅读、研究和实践。可能会有一些主观的表达,并不值得细琢磨。
《喝茶》 周作人
葛辛 - George Gissing 《四季随笔》(《Private Papoers of Henry Ryecroft》)
冈仓天心(冈仓觉三) 《茶之书》(《Book of Tea》,1999)
满汉饽饽:泛指网罗包含全国各地的面点、糕点之意。
“阿阿兜”:台语,”阿兜阿“,外国人的意思。发音为“á dōu à"。也许是笔误、误传或记忆偏差导致。
"周德和":
“周德和”后改称“何万泰”,后者又易手给毛幼生,遂改名为“毛万泰”。当时,南来北往“夜航船”的船老大与伙计们,每到绍兴总要买几封茶干。因而“毛万泰”不仅是绍兴的一块招牌,名气也传到了杭州、宁波、上海等地。盛名之下,离不开豆干的独门制作技艺。
绍兴的茶干以遐寿先生在《吃茶》中津津乐道的绍兴昌安三脚桥周德和制作最为有名。后来, 周德和 把店铺盘给何姓, 称 ”何万泰“ 。 何再易手给毛森之子毛幼生, 遂改名为“ 毛万泰” 。又 因毛森的祖父“ 汤浦” 毛文元先有“ 老毛万泰”店铺在 所以 毛 幼 生 在“ 毛 万 泰” 后 加 上“ 幼记” , 便为绍兴茶干, 即 现 在 柯 桥五香豆腐干正宗。 后来有“ 蒋元兴” , “ 莫家裕” 也名嗓一时。
摘自:《中国调味品》 1986年03期 《绍兴柯桥豆腐干》沈子林
羊肝饼 与 羊羹:《知堂集外文·四九年以后》节选 (已失效,仅可搜到有旧书可购入)
泽庵(沢庵):BV1nx411s7vH BV1Kq4y1y7MR
《黄油烙饼》 汪曾祺
淖(nào):泥潭,烂泥。
蘑菇圈:
妖精环是在草坪或其他地方自然形成的蘑菇环。当蘑菇的菌丝落在形成条件有利的位置环境中时,能够发展出由细细的管状丝线组成的地下网络,菌丝从孢子中向四面八方均匀生长,形成地下菌丝的圆形垫,从这个地下圆形垫上生长出来的蘑菇在地面上形成了对应的图形,圆形垫中心的菌丝会逐年消失,而圆形垫外围的菌丝却很鲜活,不断生长,因此环的直径逐渐增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环的地下部分会逐渐消失,地面上的环形也会随着消失。
摘自 微博 臆想图志 Fairy ring
羊肉口蘑饣肖子蘸莜面:饣肖,查无此字。在某些地方应该代表着一些汤水煮制的面食(丸子,饺子,团子等),此字可能是谐音而来。勉强可以查询到的读音是”shào“。推断一:在此处的意思也许是”臊子“,即羊肉末混合口蘑炒出来的肉酱。推断二:羊肉口蘑馅料的面食,煮熟之后沾上莜面粉,类似咸口糯米糍的做法。
羊砖:BV1KK4y1D7bW
《蟹》 梁实秋
戥(děng)子:同如今中药称。世纪交接左右在菜场非常多见。
汆大甲
蟹胥:蟹酱。尚书中记载的青州在山东半岛。青州之蟹胥。
蟹醋之味:
《夜饮即事》 宋·陆游
《清异录》
《梦溪笔谈》
《萝卜》 汪曾祺
文中没有提到过,只是本人的一点私心。它好吃,所以它值得。
油墩子。本质就是白萝卜丝做馅料的一种油炸面点。一般会和糍饭糕、麻球、油条同卖,因为都是出自一口油锅。江浙沪一带应该知道我说的是什么东西。我没有用油墩子当早饭的经历,未免过于油腻。但若是下课放工,我很乐意来上一个,在寒冷的回家路上垫垫肚子。
做油墩子需要一个稍大一些的勺子,先舀一勺面糊然后倒掉,确保勺子上留有薄薄一层;之后用长长的油炸筷子夹起一坨事先拌好的萝卜丝馅料盛在勺中;再浇一勺面糊在馅料之上,熟练的阿姨一般会刚好确保整个大勺的表面是齐平的,馅料沉在面糊中不露头;最后缓缓把大勺沉入热油中,左右摇晃一下使其受热均匀,如果油温合适,那油墩子就会自行从勺子上脱落。观看制作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享受,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的。
油墩子的外表是脆脆的,内里柔软咸香可口,几乎所有人都会在咬上一口之后被烫地喷出一团白气。油炸食物的外壳确保了第一口的优秀体验,但总体好不好吃还得看萝卜丝馅料调得如何,对我来说只要没有萝卜的苦味就算合格。只用盐分杀水的萝卜丝就足以制作油墩子了,讲究一些的会再汆烫一下去一去味道,我也曾见过用葱油开阳萝卜丝来做馅料的。劳动人民的智慧总是充满了奥妙,为了能吃上一口满意的,人们总会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从制作用的大勺,包裹馅料的面糊,再到馅料本身,那其中产生的搭配可以说是无穷无尽。
从原料来看,油墩子并不特殊,和萝卜丝饼或者萝卜丝馅的油炸素丸子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它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的工作都可以非常的酷,都很值得骄傲。
《藕与莼菜》 叶圣陶
“藕枪” / “藕朴”
这个称呼是我头一次听说。我在武汉念书的时候,倒是接触过未成熟的藕,当地似乎称之为“藕带”。从描述上来说是同一种东西,并且藕带也确实是一样非常美味的食物。
虽然是未发育完成的藕,但表面异常的光洁,细细的一小段,中间比两端略粗一些,很难把它和藕想象成是一种东西,也许都是工业化处理过的。一般都是一整包泡在浓烈的泡椒汁里面,酸辣口味儿的,品名叫“泡藕带”。藕带的食感是脆脆的,仔细咀嚼还会有一种植物茎的破碎感,基本就只是吃个口感。这种特性让它和同样是脆脆的食物相性很好,比如各种家禽内脏,虽然肉丝不算脆脆的东西但也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搭配。泡椒的复合口味非常立体,食材的搭配又口感突出,大致上可以参考泡椒味的鱼香肉丝,泡椒牛蛙或者是酸辣口的麻辣干锅那种味道,非常下饭。
另外,被称为千湖之城的武汉,藕也非常美味。我的大学距离蔡甸非常近,附近的小餐馆都取材自那里。那里的藕非常有特点,虽然酥但不烂,保有藕表皮断裂感的同时能让你感受到类似土豆的软糯淀粉感。用这样的藕煮出来的汤,非常鲜甜浓郁,虽然不像日本人吃咖喱那样讲究一个“隔夜的咖喱更好吃”,但越煮越浓似乎有些异曲同工之处。
那是学校外不远处有一条小餐馆云集的小路,校内的人通称“破街”。不论你出于什么样的原因踏足这条街,你就会像被分院帽指使一样,选择一家你心仪的店,并且在你日后的学习生涯中频繁光顾。我选择的店名叫“碧湖渔村”,可以说是“破街”中的格兰芬多了。他们家的菜都非常好吃,熟络之后甚至可以点一些菜单上没有的内容。我曾在他们家吃到一道非常有特点的藕菜,谓之“腊鸭焖藕”。我从未在其他的饭店看到完全一致的做法,很难说这道菜是否是渔村独创,但如果你想尝到同样的味道似乎还是得“寻踪问祖”。自制的腊鸭油脂丰富,肉质紧绷;一口下嘴,软糯的藕块能拉出长长的丝线;汤汁浓稠,煮烂的藕块就像天然的芡汁,藕味十分浓郁,直饮或是泡饭都是一绝。
有一次聚会,我们坐在地下的那一桌,安静且阴凉。酒过三巡,大家都还意犹未尽,有个女生突然提议说想问问能不能为焖藕续一波藕块。这个提议唐突且怪异,但说时迟那时快,她已经端着汤锅走进了厨房。这一桌的边上刚好就是厨房。因为来店里吃饭的人大多都是学生,消息传播快速,自那天后学校就传出碧湖渔村有一道腊鸭焖藕好吃到能让人连喝三大锅。结账的时候,老板娘特别开心还给我们打了折。如果看到这里的人有机会想去试一试的话,“破街”就在武汉城际铁路庙山站的附近,找不到的话问附件的大学生就好。
我觉得我说再多也无法堆砌出那种特别的食感,唯有亲自尝试,好在线上也可以买到罐头装的蔡甸藕汤,虽无法100%还原,但略微体会一下还是不难。
《豆腐》 黄苗子
榄豉 : 盐腌渍的橄榄。广东的特产。多用于放置在蒸菜上方,用作调味。
菽乳 : 清·梁章鉅《归田琐记·豆腐》:“豆腐,古谓之菽乳,相传为淮南王刘安所造,亦莫得其详。”
来其 :豆腐别称。西南官话。1935年《云阳县志》:“自淮南王以豆为乳,古人谓之来其。"《虞集序》:"乡语谓豆腐为来其。"
摘自 知识贝壳
梨祁 :豆腐别称。宋 陆游 《邻曲》诗:“拭盘堆连展,洗鬴煮黎祁。”
元 虞集 《豆腐三德赞》:
虞先生以老病请告还临川。山中故人、父老、宾客、邻曲及族人、昆弟、子孙,咸喜其归也,鸡豚之馈狎至,不敢不为之尽欢,而齿豁目昏,又性不喜杀生,食饮之际,未皆入其意。山中人有鬻豆腐以进者,欣然乐之。盖盘飧至前,目昏不能有所择选,随匕梜所获,精粗骨肉不能辨也。而豆腐盈豆如一,随取随佳,一德也;齿豁,每食肉辄填齿隙,非极漱剔不能去,间濡干皆费咀啮,可取饱无是苦,二德也;柔淡洁润,无杀生之恶,三德也。吾乡仁寿在万山中,地高不宜稻而宜豆。乡中人食豆盖多于粟,成都人常呼吾邑为‘食豆人’,而乡语谓豆腐为‘来其’云。怀故乡风物之美,缘老年食物之便,作‘豆腐三德赞’。赞曰;掇山腴,治仙浆。软于云,洁于霜。舌生肥,齿不伤。君子食之寿而康,肘后服玉旧有方。传之天下,匪私吾乡。元统元年十月十九日,横舟中书。
清 袁枚 《随园食单》
安徽 桐城 大关 娇豆腐
《榕城佛跳墙》 费孝通
百度百科可信度不高,关于佛跳墙的其中一种命名起源也是引用的本文。一些古早文献也许可以一窥真假,但其实真相也不重要,毕竟无论如何现在的佛跳墙肯定今非昔比,面目全非。
并不是特别喜好这一口。不管是出于身体因素考量还是处于纯粹个人喜好的考量。给出一些 !!符合个人喜好且主观的!! 简单参考吧。你可以有你自己的喜好和认知,找到你自己喜欢的就好,不必因为持有不同意见就向其他人输出。
美食作家王刚R :耗时五天“佛跳墙”终于大功告成,金锅一开四伯感叹这辈子值了
↑ 比较知名且硬核的川菜厨师从自己的理解来复刻佛跳墙。接近纪录片,长达半小时的长视频。
主厨农国栋 : 被誉为天下第一菜的“佛跳墙”,粤菜师傅用15天时间炮制而成
↑ 钦州厨师,可以参考附近地区的传承。短视频,频道内有更多相关内容。
聚春园 :淘宝店地址
《春饼》 舒乙
关于春饼本身,我并没有搞得特别清楚。但我觉得这个名字取地特别妙,虽然各地的人吃到嘴里的东西完全不同,馅料也都各地有别,但总体大多都是十分类似的一种食物。
从北方人的描述来看,春饼有用锅子烙出来的,也有蒸出来的。从我浅薄的见识来看,多用于包裹炒合菜(春季时令鲜蔬小炒)和生鲜蔬菜丝儿。可以想见是一种非常有参与感的餐桌体验。感觉也不是特别复杂的一类东西,希望有朝一日能够直观的体验一下两种烹饪方式的细微差别。
春饼,对于南方的我来说,可能“春卷”这个名字更为熟悉。在全国四处奔波之前,我一直一厢情愿的一位全国的春卷都是一个样。当然这种事情还是亲身体验过后才能明白,见识总是越长越好嘛。
之前和网友见面,她们带着我去了常去的店。说是店,其实就是菜市场边上的一条小巷子,几个阿婆坐在疑似民居的门口,手法娴熟地在拨弄着面团。成都的春卷和上海的春卷皮几乎一样,制作者需要一手握着极富弹性的面团,通过向烧热的铁板甩动的方式,只在表面留薄薄的一层面糊,几乎顷刻之间另一只手将其简单翻面就可出锅了。这样制作出的面饼边缘通常没有那么圆润整齐,远比烙饼或者蒸饼要薄,可以说是真正的薄如蝉翼,以至于将之称呼为“皮”。成都的春卷馅料几乎都是一些蔬菜丝的杂拌或者细溜的植物,摊位上的阿婆会为你卷成一个筒状,你只需要接过春卷然后按需往春卷中央倒入酸醋即可送入嘴中,非常清爽。对于没有经验的新手来说,酸醋的量是一大难题,倒多了就有可能从筒状的卷饼尾部喷涌而出,泼洒在地面上。我第一次吃的时候颇为惊讶,为何要用这样的简陋,甚至有些狼狈的方式来食用春卷呢?我没有得到答案。但我强行解释道:也许是有闲心将吃食这一枯燥的流程进行得恰到好处——以表达自己对时间和生活品质的掌控,也算是一种安逸的体现......吧?
最后才聊到上海的春卷。我小时候常因为没见识过上老上海的种种生活体验经常被老一辈人取笑是假上海人,但还是赶上了几年弄堂生活的尾巴尖尖。春卷皮是那种在正确的时间在正确的地点会准时“从地里长出来”的摊位。有些阿婆会一起售卖包好的春卷或者单卖馅料,通常是荠菜笋丝或者烂糊笋丝肉丝(笋丝,香菇丝,白菜丝和肉丝半炒半小炖,直到白菜软烂),一般大家都是只买皮,毕竟自家的馅料最合口。摊开薄皮,在底部舀上一勺馅料摊开成长条,折起底边和两侧,慢慢往前卷,最后沾一下清水封边。对小孩来说,这个过程可太有吸引力了,但往往他们心急手粗,不能紧绷地完成操作,免不了要被家长进行一通“打压教育”。吃春卷的那天,一般都是一大家子齐上阵,大家七手八脚各司其职,等到所有的原材料半数见底,第一批送入厨房的春卷应该已经香喷喷地油炸出锅了。我虽不迷信“趁热吃”这一信条,但滚烫的炸物确实是一种致命的吸引。将炸制过程中略有舒展的春卷重重怼入醋碗或者辣酱油,急不可耐地送入嘴中,很难不被突如起来蒸发地醋酸呛一口。“卡哧”一声传来,通常会伴随着引颈向天“哈哧哈吃”呼气散热地夸张举动,因为烫。酥脆的外壳尚未被内里馅料软化,酸味化解了油腻给了舌尖猛击一掌,咸鲜的汤汁在口中荡漾,咀嚼的时候还能体会到笋丝的脆嫩和蔬菜的清甜。是一种很丰富且华丽的体验。虽然并没有完全到达春天,但春卷之于上海,是非常适合在春节制作和食用的一种点心。可惜现在不太能看到新鲜制作的摊位和那甩动的面团了,冷冻的更好买。
不论什么地方,春卷or春饼的内馅永远都是春季的尖儿货。尖儿,并不以名贵记,而以鲜和奇为最优先,丰俭由人。我曾听说过老北京有喜食油炸裹糊花朵的,西北有喜食脆炸地衣的。想来只要是春季露头的玩意,总能因为各种原因被摘来餐桌上尝一尝。春季对于农业国人的重大意义也正在于此吧,这是一个另起一行重新开始的好时候。不论你过得怎样身在何处,春天都不会放弃你。所以下一顿吃什么呢?
烙春饼:小高姐的魔法调料 - 【小高姐】春饼 薄如蝉翼 软如绢帛 3分钟教会你
蒸春饼:品诺美食开课啦 - 春饼讲究薄、透、光,既要软和还要有劲道,跟着面点老师傅学窍门
春卷皮:小高姐的魔法调料 - 【小高姐】春卷皮
《吃瓜子》 丰子恺
煤头纸:用来引火的中间介质。先在火源处点燃煤头纸,然后用嘴吹旺火苗,最后用点燃的煤头纸去引燃所需的设备或素材,多用于点水烟。一般是竹纤维制作的,使用时需要卷成一卷。
*感觉中国人对吃的东西有追求,但对食物本身很宽容。我们很少抛弃一种食物或者食谱,就算它有千般缺点,制作非常麻烦,但总有一个特定的时刻,你会想着要吃它。葵花籽毕竟还是油料作物,产量高的情况下想着尝尝它也不奇怪,但西瓜子、南瓜子,甚至丝瓜子都被人开发成了零食。只要你有那么一丝儿可以食用的部分,那咱们总有办法让它变成桌上的食物,找到合适的烹饪手法,最终成为某人的某种乡愁或者执念。挺厉害的。
《狮子头》 梁实秋
鼎鼐之道:烹饪技艺。鼎是古代的煮锅。鼐(nài)是大号的鼎。
羼(chàn):掺杂。
香蕈(xùn):香菇。
北碚(bèi):重庆的一个区。
“莱阳海带”:Lion Head。狮子头。
《炒栗情缘》 舒婷
给马吃的栗子:欧洲常见行道树,欧洲七叶树的果实。
长这样:中国植物图像库
《瓜子》 周作人
《紫幢轩诗集》:
文昭(1680—约1732)。 清宗室,字子晋,号芗婴居士、北柴山人。居室名紫幢轩。王士禛诗弟子,诗格与之相似。身有残疾,不能行走。有《紫幢轩诗》。《晚晴簃诗汇·卷九》中记载:文昭,字子晋,号芗婴居士,又号紫幢轩主人、北柴山人,饶余敏亲王阿巴泰四世孙。有《紫幢轩诗集》。
摘自 搜韵
《端午节的鸭蛋》汪曾祺
“一笔虎”
“十二红”:百度百科的参考文献是2018年6月18日的 杨洲日报。此类口口相传约定俗成的东西,都会因为时势而产生变化,饥荒、宵禁、战乱、忌口等等都很很有影响力。最后大家都搞不清楚一开始是怎么样的了。但其实也没必要追求一开始的样子,究其原因就是为了讨个彩头,图个节日气氛而已。最终这类传统都会引申为:数字是表示多的意思,并不是具体到某个特定数字,只要其他的东西略微符合规则就好。以“十二红”为例,只要吃顿以红色为主的餐食就好啦~
厨师长教你:“快速腌咸蛋”的家常做法,蛋黄个个流油,味道很赞
《记腊八粥》周绍良
琐琐葡萄
咸腊八粥
《豆腐》汪曾祺
香椿拌豆腐:老隐记
韭菜花拌豆腐/青椒糊拌豆腐
咸鸭蛋拌豆腐
菌油豆腐
文思和尚豆腐:厨师长教你:“文思豆腐”非家常做法,刀工精细,用料考究 *应该不是同一种东西
“六位一体”梦幻麻婆豆腐:二次元版本的→中华小当家 ;三次元版本→【中华小当家】之【六味一体の魔幻麻婆豆腐】
大魔术熊猫麻婆豆腐:超神还原!小当家大魔术熊猫麻婆豆腐! ; 王刚厨师长教我:完美还原小当家“大魔术熊猫豆腐”
番茄炒豆腐
汪豆腐
“一烫抵三鲜”
四川豆花:富顺豆花农家做法 ; 富顺豆花现代与传统做法 ; 富顺豆花吃法
羊肉口蘑渣熬卤 浇汁豆腐脑 : 5元吃到撑!1928年就开的北京早餐小店,竟开在故宫旁?糖油饼配豆腐脑! *现代版本的
茶干
拌干丝
煮干丝 : 【大煮干丝】一道用豆腐干做出来的淮扬名菜!
火宫殿的臭豆腐
烤豆腐(昆明):建水逛吃第一集:简单快乐的建水,翻翻豆腐好幸福 ~ *虽然是建水的VLOG,但大差不差,也可炸食。全集都好康
霉豆腐、毛豆腐
卷肉馅的炸响铃
百叶:
打一个最普通的结之后就是百叶结,烧肉入汤皆可,也是腌笃鲜的常用食材(也有人说腌笃鲜不应该放百叶结,有占位填肚之嫌)。
用百叶当做皮(也有用更薄更韧的豆腐皮的),包裹馅料成圆柱形就称之为百叶包,有纯肉馅的也有纯素的或者两掺的。通常在小吃店用来佐食生煎、小笼包、春卷、粢饭糕等点心的,除了鸡鸭血粉丝汤和咖喱牛肉粉丝汤之外,就数单档汤和双档汤了。单档汤就是汤里有一个肉馅百叶包和一个水面筋塞肉(也有用油面筋塞肉的,更常见一些,但个人更喜好水面筋,因为有嚼劲且汤水不容易油腻),双档汤就是各两个。
文中提到的北方干豆腐缺乏韧性,其实只是水分含量高低导致的,水分越干韧性越强。喜食豆制品的区域会有各种各样的类似的东西,很难说清楚哪个叫什么名字。茶干切割成丝,厚百叶切丝,白豆干片薄后切丝都可以称呼为百叶丝或者干丝,简直迷惑。我也曾在清美买到过用豆腐皮或者豆干边角料压紧压实后切割而成的百叶,说实话不吃到嘴里真的很难判断。
《谈酒》周作人
“老酒糯米做,吃了变nionio” : 形容糯米制的酒容易醉人。绍兴童谣,一说叫《老酒谣》。
格阑姆:gram,克,重量单位。
《豆腐》林斤澜
豆腐鲞:鲞一般指剖开晾干的鱼类,比如黄鱼鲞、鳗鲞。后泛指腌腊食品,茄鲞、牛肉鲞等。豆腐鲞并不是腌腊食品,但。是经过油炸的豆腐,发黄且变得有韧性这一点和腌腊的鱼类非常类似。
《从香糟说到“鳜鱼宴”》王世襄
香糟:也叫糟卤或香糟卤。口味以咸为主,有浓郁的发酵物风味,有的还会略带酸味。是酿酒的副产物,进一步发酵制成,略带酒精。入菜可热可凉。热菜以糟溜为主,凡带有酒精的调味料兼具一个去腥增香的作用,烹煮后酒精挥发但余香尚存,比单纯的酒烩更具风味。也可以用以冰镇浸泡各种油炸鱼类、水煮肉类、禽类翅爪、蔬菜根茎豆类、豆制品等。用带有发酵酒香的糟货佐酒,可以说是原汤化原食了。像是带有南方特色的卤水。
“茭白草”,蒲菜 : 香蒲的假茎。具体可以看看这个:[Survival Lilly]042 生存食品-香蒲 ; 蒲菜,一道名副其实的美食明星
《酸梅汤和糖葫芦》梁实秋
《旧都百话》徐凌霄
琉璃厂信远斋 : 信远斋食品旗舰店
《梧州豆浆》秦牧
滴珠豆浆
《粥》梁实秋
《旧京风俗志》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