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围,我的城
——我们的《围城》世界
上中学的时候,曾拿起过这本书,可是被书中前章船上的描写弄的头晕眼花,不知所云,索性放下了。现在看来,钱老真是“大家”,书中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前章的铺垫使得方鸿渐正式出场,尽管出场的方式并不漂亮,可也在读者心中留下了对方鸿渐的主观印象。
诚如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所说:“也许每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玫瑰就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玫瑰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玫瑰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不光是婚姻、爱情,许多事情都像是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内的人想出去。
也可用陈奕迅的歌词,“得不到的却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都说旁观者清,但我看未必,有些事情,连旁人也看不清楚,你只能看清你的心,才能做出选择,也许不是正确的,但应该是合适的、恰当的。因为“对”“错”相对,也是个围城。无“对”也无“错”。
方鸿渐从欧洲“留学”回来,说是留学,实则不过是花钱买了个不知名的野鸡大学的文凭,准备回国混个安逸的职业。从此,进入了事业、爱情、家庭三座围城,虽屡屡抗争,但最后还是免不了挫败,听命于现实。除了方鸿渐这个个性鲜明的角色,钱老还塑造了一些同样是“海归”的人物。比如矫情又浅薄的苏文纨,单纯可爱的唐晓芙,精于心机算计的孙柔嘉,虚伪迂腐的李梅亭,还有方鸿渐的好伙伴,为了苏文纨,和方鸿渐由情敌化为朋友的空虚、无聊的赵辛楣。
方鸿渐本性善良,但不免有些懦弱,虽然有些反抗的精神,但最后都屈从了现实。他爱慕虚荣,买了个假文凭,但却有些心虚,觉得受到良心的谴责,最后还是被利益驱动。为人处事原则性不强,正因如此,他的性格使他陷入事业的“围城”不能自拔。他喜欢唐晓芙,却享受着苏文纨对他的优待和好感,试图通过苏文纨向唐晓芙表达爱意。最后“赔了夫人又折兵”,苏文纨另嫁他人,唐晓芙也与他断绝来往。方鸿渐自己还身陷在事业的“围城”中被欲望,虚荣和利益禁锢,转眼又落入了自己的爱情“围城”。他试图突围,可是一味的找些客观原因,看不到自己身上的缺点,注定失败。
兜兜转转,方鸿渐和孙柔嘉成立了家庭。这其中,谈不上他有多喜欢孙小姐,只不过心里气不过大家都在传“孙小姐和陆子潇在谈恋爱”,方鸿渐自己也不明白,“自己并未爱上孙小姐,何不愿意她和陆子潇要好?”这时,他怪赵辛楣,开玩笑开的自己心里种了根。结婚之后,方鸿渐觉得孙柔嘉之前的可爱美丽不复存在,她变得善妒又多疑。吵架的时候,他也只是默默转过身,不再说话,任凭孙小姐在背后抽泣,他也无力安慰了。尽管,他很讨厌孙柔嘉的姑妈一副救世主的面目,却又享受着姑妈的赠送和赞助。正是由于他的懦弱和安于现状,终于还是陷入了婚姻的“围城”。
三座围城将他的出路堵死,层层叠嶂的高墙将他压得喘不过气,终于,他要奋力反抗,背水一战,誓死一搏!可,结局是,在万家灯火的黑夜,他独自浪荡在无人的街道,后悔着,出来的时候没有多带些钱,以致于自己连个落脚之处也没有。就好像攀附在藤架上的菟丝,想要脱离藤架独自生长,只可惜心比天高,空有理想,没有能力。最终,菟丝有两种结局,一种就是死亡,一种就是选择低头,再回到藤架上。而方鸿渐选择了第二条路,他终是离不开攀附的藤架。后来,他和孙柔嘉的生活,我们未可知。但,默默忍受,偶尔反抗又回头却是我们可以预见的轨迹。
正如,钱老在“序”中说的,他想写的是现代中国的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某一类人类。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围城”这个缩影,让我们可以看到周围很多的人甚至是自己,他让我们用批判的眼光去审视自己,更深层的了解自己。
当然,这本书不光给我们带来思想审美,钱老的语言功底也是精准的了得。这也是这本书推荐的理由之一,书中很多比喻,描写,都是精妙绝伦。
比如,“这车厢仿佛沙拉丁鱼罐,里面的人紧紧的挤得身体都扁了。可是沙拉丁鱼的骨头,深藏在自己身里,这些乘客的肘骨膝骨都向旁人的身体里硬嵌。”把车厢里的拥挤和乘客的丑态写的惟妙惟肖,让我想起了在公交车里的拥挤。
还有“心里的怨气像宿雾见了朝阳,消散尽散”“侯营长有个橘皮大鼻子,鼻子上附带一张脸,脸上应有尽有,并未给鼻子挤去眉眼,鼻尖上生几个酒刺,像未熟得草莓。”丑陋的长相已在脑海,钱老虽不是画家,可是他的文字却可以作画,画的栩栩如生。如此神来之笔那是数不胜数。
妙笔生花不过如此!
所谓经典,那是经过人们反复阅读和推敲,都是觉得经典的作品。《围城》就是这样的经典之作。不可不读的,不可不读后思考的经典之作!
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
大都如此。
你的围,我的城,我们的围城世界,城里,城外,不过是一念之差。若要逃离,就要有足够能力脱离攀附和庇佑,独立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