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方向在几年前就决定了,那时的决定更多出于一种直觉的选择,到了某个阶段,生命要完成由外向内的转化,并最终达到内外倾联合的状态,那时,依旧极端外倾,物质补偿,娱乐,狂欢,离开群体似乎无法活命,但自己心里清楚,夜深人静的空虚与孤单,无论如何,摆脱不了,越想摆脱,越是陷入一种癫狂的状态,一切摇摇欲坠,连同所有的价值与信念,爱不过是个梦,梦碎之后迎来的是在废墟中颤栗,原来,新生本就带着对世界的恐惧的,如同婴儿不可能再回到羊水中一样,就这样的开始了跌跌撞撞的生命旅程,不要说自己勇敢,其实恰恰相反,用了一种毁灭的方式来重新活一次,那是恐惧到了极致的后果,从此之后,生命再无退路,哪怕之后的几年也常常因无法承担而走了岔道,但,体验过了总能回来,冥冥中会出现一些人,他们不断提醒敲击着接近自己的进程,2016年末的这一波到了极致,是时候,完成这趟发光之旅,让自性化的小太阳照耀起来,跟随本心点亮周围那些密布的暗点,然后联合运转起来~~
当然,做了决定,资源也就相继而来,心里清楚,由小到大,真心祈求的东西都一定有助力,只是常常迷失在自己的欲望中,而祈求了太多不需要的东西,反而徒增负累,曾经一度,再也不敢发动这能量,怕自己又走进岔道,就这样过了几年苦行僧般的生活,苦是一种肉体的感受,而精神却是不断解脱的,把自己从各种欲望中挣脱出来,眼睁睁凝视着自己被各种外在欲望折磨得死去活来,却无能为力,这一段用各位高人的说法,是练“黑气功”阶段,那一段最原始,最恐惧,现在想来也最美好,因为就是那样的岁月里见证了相信与爱,当所有的力气都已经失效,唯独它们依旧在坚守,那是来自最本真的力量。
是的!认识到自己的力量,某种程度来说,是母性的召唤,面对那个被自己带到这世间的孩子,他似乎也跟着自己在受苦,那种压抑与精神枷锁造成的反叛与不安,虽不够独立,但我愿意改变,一点一滴的改变,我想那是在谷底黑夜中的第一声巨响,震耳欲聋,除了成为母亲,还要成为父亲,再一次,没有退路。
做一个合格的母亲,光练就十八般武艺是不够的,你还需要坦诚的面对自己,也许这是一个月处女对母亲的要求,她要令自己尽善尽美,否则都会呈现自我否定和自我攻击,自我的蜕变和孩子的需求之间形成了对峙的张力,感觉每一天都在跟时间赛跑,常常被时光拉过来扇几耳光,火辣辣的疼与羞耻感,可是,下一个时段,你依旧需要投入战斗,因为孩子是活生生的存在,他吃喝拉撒的生理需求,学习功课等等都提醒着,再不堪,你也是母亲!你是他目前唯一的依靠!
在他的攻击里幸存下来~~这一段体验似乎晚了太多年,那是一份不离不弃的爱,从心不甘情不愿,到自动自发,母性的召唤不断的推展着,从自己的孩子到其它孩子,可以说那是一段由梦幻的少女成为母亲的过程,就算是生了孩子,我们也可能一辈子都活在少女时代,孩子也许反而变成补偿我们内心空缺的客体,我们攻击他或者吞噬他,母性在这里真的需要母亲有极高的自我觉醒及认知,否则,孩子将是最直接的牺牲品,从自己做母亲到其它母亲,这条路走到这里,竟成为了事业的发端点,完完全全是亲身经历与体验,一场由亲子关系引发的生命历程,彼此成就与自我救赎之旅。
这一切构成了事业的几个发端:
精品阅读班
家长沙龙
一对一辅导
而这条探索之路又有了更新的方向,源于他的语文成绩,在经由国际象棋等各种兴趣爱好的思维极速提升中,数学成绩基本稳固下来,而语文和阅读始终是个短板,对于思维型小孩,偏科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关键是语文成绩背后显示的情感的压抑与情绪抵触,说实话,对于一个偏向情感的妈妈来说,这又是一个关卡,如何以思维的方式建构他感兴趣的课题,然后进入感受和体验的表达,这其实又对到了短板,因为用情感或直觉的方式絮絮叨叨的表达,只会令思维型小孩更加阻隔,他听不懂然后嫌你烦啊!
又一次,没退路,得学会用一些他能接受的理论建构!由母性到父性,都是一次全新的学习,是由孩子的需要和阶段引发的,当然,这得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上,那就是我心中恶的父亲形象大面积转化,力量,榜样,坚定,我心中默默暗算,离他小学毕业还有一年半,给我的时限其实也就这么多了,基础没打好,他的生命之路就无形中设置了障碍,若我尚无意识也就罢了,但若我明知孩子因我的恐惧而错失了最佳成长机会,我一定会自责!因为,家长之路上我因自己的私欲而没有全力以赴,真的,不愿他因这些无明而受苦,希望他只承载他自身需要面对的,不因我而增加分毫,但这是理想化状态,最起码我要问心无愧。
于是决定,一段时间内不再做晚托,我要陪伴他,阅读,交流感受,用一些理论架构他成长与反思的空间,也继续学习生活中的必要技能,这一轮的推展建立在过去四年多的心理学学习积淀上,没想到小子这段时间煞有其事的跟我问起什么是潜意识…关于弗洛伊德与荣格,稍微提了一点点,然后分享了一些内倾与外倾的特质与缺点,以及内外倾联合体,顺便鞭策了一下阅读能力在成长中的价值和意义,今晚他主动拿起书读起来,有了交流的开端,而这需要我空出来专门的时间,一对一辅导他,并专心倾听他对于文中内容的理解及认知,就这样,一篇读完,自律的洗洗入睡。
是啊!值得的人,有品质的陪伴,相互滋养,建构内容的背后也彰显着情感的价值,以身体力行的示范来回应着他对父性的需求,字典或度娘能告知的知识全部由自己一一解释回复,那里包含着耐心的浇灌,穿越思维对自身的冷酷,实际上,利用工具去获得自身所需在他这里从来都不是挑战,而是带有温度的,甚至有幽默感的解读,令他思考,也令他发笑,这样的响应才能满足他目前的需求,就这样,又走出一步,对于我而言,似乎又在丰满着经验的不同面向,真好!
ps:除了特质不同,每个孩子成长阶段也不同,我们无法用概念去生搬硬套一个孩子,只能说我们需要追随直觉更加细腻的贴近孩子,才能精准的满足他的需求,更好的响应他,给他支持与呵护,这的确需要长期在动态观察中不断调整,才能摸索出一些节奏,当面对那些长久带的孩子脱落的结局,不仅是忧伤,更是心痛,从一个母亲的角度出发,呼吁母亲们更深的洞见自己进而观察陪伴孩子极为重要,若能回头看到孩子每一步成长的足迹,无论现在面对什么困难,又有何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