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问我:“你去上班了,小馒头在家哭怎么办”?
我只能叹一口气,回答他说:“没办法,等他习惯就好了。”
从出生到现在从来没有离开我超过半天,每次睡觉都有我陪着,喂他奶。我也很想知道我不在家他会不会不习惯,会不会哭的很伤心?
但是,孩子总归是要长大,总归是要离开妈妈的怀抱的。比起那些过了哺乳期妈妈就上班的孩子,我们家孩子已经非常非常幸福了。每天都有妈妈陪在身边,一直吃着妈妈的奶。
比起那些到了哺乳期就去上班的妈妈,我也十分十分的幸运。我不用太早忍受跟孩子分开的那种不舍,虽然人们都说长痛不如短痛,晚痛不如早痛——但是对于陪伴孩子来说,还是越多越好的。
其实我发现孩子比我们想象的聪明乖巧,其实很多时候依恋孩子的是我们。
这几天我出去面试,奶奶说孩子跟她在家很乖,不吵不闹的。要睡觉了背着睡着了放下来也不闹,不想睡就继续玩。
反而我在家他更闹腾,稍微一点不合心意就哭闹,就在那发脾气,故意要撒撒娇。我不在家似乎他会更懂事,更乖一些。
有一天我走到家门口,听到屋里小家伙被奶奶逗的笑哈哈哈的,完全没有我担心的情况出现。所以,孩子爸跟我有点太过担心了。
每个孩子都像一只雄鹰一样,他们早晚要离开父母的怀抱去独自成长,独自飞翔,他们会克服困难,成为更强大的自己。
而我们做父母的,不能因为自己的担心,自己的不舍而一直把孩子禁锢在自己所谓的爱的包围圈里。
孩子不是温室里的花朵,他们是需要接受现实生活的考验。离开父母的怀抱也是他们需要面临的考验之一。
有一些过程是孩子必须要经历的,有一些痛苦是孩子必须要承受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做父母的该狠心时就得狠心。
小时候跟着妈妈走亲戚,到了一个阿姨家。他们家孩子比我小几岁吧,但是也有五六岁了,居然还没断奶。想吃奶了就跑过去把他妈妈的衣服一撩自顾自的吃起来了,一边吃一边用手摸他妈妈的另一只乳房。
顿时,我们好几个人都惊呆了。那个阿姨也有点不好意思的想制止,无奈孩子不从,在那耍赖哭闹了。阿姨只能尴尬的笑笑说:“没办法,断奶好几次了,不给他吃就又哭又闹的,还不吃饭,等他再大点就好了”。几个大人也附和着说:“嗯嗯,再大点就好了”。
但是,我在想,再打也好不了了。孩子知道只要大哭大闹就能达到他的目的,以后只要有什么不如意的,他就会继续用这招。而他父母因为怕孩子哭闹而选择一次次妥协,其实最终只会害了孩子。让他成为一个一辈子“没断奶”的孩子。哪怕最后断奶了,他的精神上也始终是依赖父母永远不能独立的。
我无法想象他妈妈在那一刻有多尴尬,当着外人的面,衣服被孩子掀开。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孩子还边吃边摸,她的脸上挂得住吗?尴尬的让人想找个地洞钻进去了。
五六岁的男孩子,正是可以进行性教育启蒙的年纪了,各方面也都慢慢会懂了。如果不进行正确引导,只怕会误了他终身吧。
《都挺好》的余热虽然过了,但是苏明成还在我们的记忆中。被苏明玉说“没断奶”的他,确实是精神上没断奶,一直依赖着自己的母亲,有什么困难都找母亲,没有学会独立成长。而苏母也享受着孩子对她的依赖,纵容孩子不去独立成长。
台湾女艺人狄莺,一直母乳喂养儿子到11岁,跟儿子同床到15岁,直到孩子有生理反应才分房睡。这样的母爱是多么的变态,多么的让人难以理解。
就因为担心奶粉没有营养,担心孩子一个人睡觉着凉,不愿意忍受孩子的哭闹而一直让事态发展到如此失控的局面。后来狄莺的儿子去美国留学,因为私藏枪支而入狱8个月。这应该跟他母亲畸形的教育有关吧。
我想,一般人应该都觉得无法理解吧。这种病态甚至变态的爱,我们都应该扼制,宁愿不要。
做父母的哪有不爱自己孩子的,但是我们应该理智的去爱孩子,我们应该真正的为了孩子好。
过分溺爱孩子,其实是在害孩子。而很多父母所谓的不忍心看孩子哭闹而一次次妥协,其实就是在偷懒。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除非你是李嘉诚,不然你以为的给孩子足够的保障,就真的能让孩子无忧无虑的过一辈子吗?没有正确的三观,没有自己应该具备的生存能力,孩子怎么去扶养他的下一代,怎么去保护你留给他们的所谓“家财万贯”呢?
成长是要付出代价的,痛吗?痛。可以不长大吗?不可以——要么就是变相的“死去”。
雄鹰展翅多么壮观,每个人都羡慕不已。但是没有母鹰一次次的狠心锻炼,没有它们自己一次次忍受折翼之痛,怎么能够一飞冲天呢?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没有哪一个父母可以陪伴自己的孩子一辈子,我们应该教会他们自己生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