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生前,看过很多乱七八糟的育儿书。因为孩子出生后就没时间看了。
所以,一切育儿的理念基本在那时形成。
然而真的开始带孩子,才发现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孩子无法被理论化。
我实践了很多让他哭、让他少吃一点、延迟满足等理论。现在想来,那些都是多余的理论。
人与人是不一样的,总结理论的人,不知道试验过多少人。但不管你试验了多少人,都不一定适用于自己的孩子。
以延迟满足为例。大人是孩子学习的榜样。你延迟了孩子的满足,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延迟你的满足。在行为上,表现为你让他做一件事,他一直给你拖着,做事不爽快。
再以让他哭为例。多哭一会儿会停吗?也许会,也许不会。遇上会停的,恭喜你。还有的孩子会一直哭,哭到吐,哭到你哭为止。然后你还是不得不满足孩子的愿望。
再以抱为例。孩子要抱,大人不抱。觉得抱多了,等长大了还抱就吃不消了。抱不动就去锻炼身体。孩子15斤的时候我就觉得抱不动。如今30多斤了,照样在抱,坚持的时间甚至更长。如果不抱会怎样?乖孩子就自己走了,那么十分恭喜你。如果就是不肯走呢?会哭闹,会作。最终,大人还是没有办法。延迟满足?过一会儿再抱?让他哭一会儿?哭完再抱?孩子有的是时间,大人耗不起。
小时候抱多了,长大了会一直要抱?不见得。倒是小时候抱少了的,说不定更缺乏安全感,长大了一堆麻烦事儿。
再以穷养为例。本意是让孩子通过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与此同时,孩子会倍感珍惜。然后,就有可能过于珍惜,以至于不肯跟别人分享。说通俗点,就是小气。
带孩子三年多的经验来看,一切还是要顺其自然。
除非一些原则问题,能满足的就满足,而且要立即满足,不能满足的要想办法满足坚决抵制讨价还价。
比如孩子不吃饭,不外乎2种原因:不好吃,不想吃。后者的主要原因通常是不饿,这就需要减少零食的量,或是调整吃饭的时间。孩子总不会因为心情郁闷而吃不下饭吧。所以孩子不吃饭的主要原因,还是不好吃。不好吃这个事情,就需要大人努力了。
至于什么是原则,就要大人自己把握了。原则这个东西,还是少点好。原则问题是属于绝对不能满足的。如果通过谈条件而放弃原则,是不行的。类似“转移注意力”这类做法最不可取。
当然,有些东西可以通过孩子自身努力得到的,还是应该鼓励孩子自己去获得。这样也会有更多的成就感。
如果孩子由于胆小,不敢,也不要勉强。见多了自然愿意自己去尝试。勉强了,就有拔苗助长的感觉,有可能会引起孩子对这方面的抵触情绪。甚至可能伤害到孩子幼小的心灵。
此文算是自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