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探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在她的作品中,曾提出一个观点:
在某些案件中,被害人的性格比杀人者更值得研究——前者决定了自己的被害。
波洛系列的《啤酒谋杀案》( 又名《五只小猪》)中,天才画家克雷尔遭毒杀,妻子凯若琳入狱早亡,十六年后,他们的女儿认定母亲无辜,请波洛出山解开这一尘封的谜案。
克雷尔是个自恋、风流的人,他总是在作画时爱上所画的女人,一旦作品完成,又会重新回到妻子身边。家境富庶、飞扬跋扈的年轻女子爱莎疯狂爱上了画家,成为他新一任模特,并以为迷恋自己的克雷尔已是囊中之物。
然而,爱莎无意中听到克雷尔与妻子的对话——克雷尔表示,自己根本不在乎她,只等完成画作就分道扬镳,凯若琳则为她感到难过。爱莎年轻气盛,冷酷的报复心压倒了一切,她在作画过程中设计谋杀克雷尔,嫁祸凯若琳,最终却感到“我杀死的其实是我自己”。
洞悉心理的波洛说:“我第一次看到这幅画时就应该知道,因为这幅画非常特别,是一名被害者笔下的凶手——是一个女孩眼看着爱人死去的画像……”
被害人克雷尔的自私与无情,决定了自己的被害。
马普尔小姐系列的《破镜谋杀案》中,中年妇女希瑟有幸参加了自己的偶像好莱坞明星玛丽娜的派对,却当场喝下毒酒,一命呜呼。
似乎玛丽娜才是凶手的真正目标,希瑟只是被误杀,但马普尔小姐了解到令人费解的一幕:当时玛丽娜脸上出现了“厄运降临”的表情。
原来,玛丽娜唯一的孩子患有先天精神疾病,病因是怀孕初期她不知何故感染了风疹,多年来,她始终没能从这个打击中恢复。派对中,希瑟兴高采烈,深感自豪地告诉玛丽娜,当年自己虽然得了风疹,却勇敢地从床上爬起来去见偶像。突然之间,玛丽娜得知,这个陌生女人就是导致自己人生悲剧的罪魁祸首,而且如此愉快自得,这是她绝对无法承受的,冲动之下,她将毒酒递给了对方……
熟谙人性的马普尔小姐说:“希瑟没有一点恶意,但毫无疑问,像她这样的人会给别人造成很多伤害,因为他们缺乏一种品质,不是善良,他们有善良——而是一种对他们的行为可能影响别人的真正的考虑与体谅。”
被害人希瑟的自我和迟钝,决定了自己的被害。
阿加莎式被害人,性格决定被害。
阿婆的侦探小说一贯精妙,无论冲动下的激情犯罪,还是处心积虑的缜密谋杀,都被她演绎成云山雾罩,又严丝合缝的迷局。然而,现实生活中,往往没有“完美犯罪”,更多是血淋淋的惨案。
重庆坠江、昆山反杀、武汉砍头、杭州纵火……
被害人的性格,在此类案件中,像点燃导火索的火星,与最终的结果,存在因果关系。
特别说明,本文的“被害人”和“加害者”并非法律意义上的“被害人”和“罪犯”,只代表客观结果上的被杀与杀害。
比如,昆山反杀案。
2018年8月某晚,龙哥酒后驾驶宝马与行人于某发生碰撞,浑身酒气的他下车一阵拳打脚踢,又返回车中取出砍刀,拍伤于某,口出恶言。此时,于某的恐惧和愤怒临近顶点。砍刀脱手,发生了戏剧性逆转,被于反杀的龙哥,此时继续叫嚣要回车拿枪毙了对方,于某听闻追上去猛砍,直至龙哥倒地。死亡面前,双方的理智都已归零。
有人会说,龙哥是喝多了。是不是所有醉酒者都会在这一情况下挥刀相向?显然不是。
龙哥的社会做派,把自己生生推向“被害”。
比如,武汉砍头案。
2017年2月某个中午,热干面店老板姚某没按招牌上的四块钱(春节前涨了一元,招牌未改),而是收了五元一碗。胡某和老板争论,姚某没做解释,而是直接用惯常的大嗓门吼道:“我说几块钱就是几块钱,吃不起你就不要吃!”争执中,姚某两次掐住胡某的脖子,将其按在墙上,急红了眼的胡某冲到店内案板前提起一把菜刀……
当地人说,店主姚某一直都很凶,很不和气。这样的人虽然令人不快,罪不至死,却死了。
姚某惯常的凶蛮,把自己活活推向 “被害”。
比如,杭州纵火案。
2017年6月一个清晨,母子四人葬身火海。保姆莫某试图用纵火救人,博得主家的好感,终因自己的恶行被判死刑。大众对此事痛心不已,也因事主夫妇对保姆太好。莫某月薪7500,买菜以车代步,言行虚荣,好炫富,爱挥霍,且嗜赌、还多次偷盗主家的贵重财物。事主夫妇曾借给她10万,发现其偷盗,也给予体谅,好言开解。
现代版“农夫与蛇“,性质之简单,对应结果之惨痛。
女主人缺乏边界的善良,把自己步步推向 “被害”。
阿加莎式被害人,性格决定被害。
阿婆的侦探小说一贯精妙,无论冲动下的激情犯罪,还是处心积虑的缜密谋杀,都被她演绎成云山雾罩,又严丝合缝的迷局。然而,现实生活中,往往没有“完美犯罪”,更多是血淋淋的惨案。
重庆坠江、昆山反杀、武汉砍头、杭州纵火……
被害人的性格,在此类案件中,像点燃导火索的火星,与最终的结果,存在因果关系。
特别说明,本文的“被害人”和“加害者”并非法律意义上的“被害人”和“罪犯”,只代表客观结果上的被杀与杀害。
比如,昆山反杀案。
2018年8月某晚,龙哥酒后驾驶宝马与行人于某发生碰撞,浑身酒气的他下车一阵拳打脚踢,又返回车中取出砍刀,拍伤于某,口出恶言。此时,于某的恐惧和愤怒临近顶点。砍刀脱手,发生了戏剧性逆转,被于反杀的龙哥,此时继续叫嚣要回车拿枪毙了对方,于某听闻追上去猛砍,直至龙哥倒地。死亡面前,双方的理智都已归零。
有人会说,龙哥是喝多了。是不是所有醉酒者都会在这一情况下挥刀相向?显然不是。
龙哥的社会做派,把自己生生推向“被害”。
比如,武汉砍头案。
2017年2月某个中午,热干面店老板姚某没按招牌上的四块钱(春节前涨了一元,招牌未改),而是收了五元一碗。胡某和老板争论,姚某没做解释,而是直接用惯常的大嗓门吼道:“我说几块钱就是几块钱,吃不起你就不要吃!”争执中,姚某两次掐住胡某的脖子,将其按在墙上,急红了眼的胡某冲到店内案板前提起一把菜刀……
当地人说,店主姚某一直都很凶,很不和气。这样的人虽然令人不快,罪不至死,却死了。
姚某惯常的凶蛮,把自己活活推向 “被害”。
比如,杭州纵火案。
2017年6月一个清晨,母子四人葬身火海。保姆莫某试图用纵火救人,博得主家的好感,终因自己的恶行被判死刑。大众对此事痛心不已,也因事主夫妇对保姆太好。莫某月薪7500,买菜以车代步,言行虚荣,好炫富,爱挥霍,且嗜赌、还多次偷盗主家的贵重财物。事主夫妇曾借给她10万,发现其偷盗,也给予体谅,好言开解。
现代版“农夫与蛇“,性质之简单,对应结果之惨痛。
女主人缺乏边界的善良,把自己步步推向 “被害”。
三个案件,加害者各异。
反杀男于某,是个普通的老实人,最终,因正当防卫被判无罪。
砍头者胡某,轻度发育迟滞,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获刑死缓。
保姆莫某,品行恶劣,传说中的蛇蝎女子,已被执行死刑。
并不都是“垃圾人“。
老生常谈的垃圾人概念,临了,也只是二字劝告:远离。
告诉你,别做吸引垃圾人的人。
管好自己,才能最大程度保护自己。
管不好自己,会给自己造出垃圾堆。
比如,刚刚水落石出的重庆公交坠江事件。
司机、女乘客、其他乘客三方,既是被害人,又是加害者。
六站路,每一方都存在改变最终结局的节点。
女乘客错过站点,连续六站路,与司机争执殴打,在明知自己的做法对他人存在一定危险的情况下,行为步步升级。
——她可以中途下车返回,可以动口不动手,可以选择事后投诉(司机曾提醒到站)。
司机,无论坠江前急打方向盘有意还是无心,之前放开方向盘与女乘客互殴,已将一车乘客与桥上其他车辆置于险境。
——他可以迅速将车停下,可以停车后报警,可以停车后再互殴(至少不殃及他人)。
其他乘客在整个过程中,眼见事态升级,想必无人明确出面劝阻,或对互殴双方提出有效可行的建议。
——他们可以好言相劝,可以出言制止,可以上前阻拦。
愤怒、怨恨和攻击,被肾上腺素放大。
胆怯、麻木和沉默,被从众心理裹胁。
两种选择的叠加,三种不同的立场,十五个活生生的人,通向最终“被害“的不归路。
这里,无意谴责,只有带着理解的叹息。
他们,都是你我这样的普通人。
We are what we are.
认知、情绪、行为的一体性,铸就了性格bug,潜伏在我们的日常表现中,成为高风险的不定时炸弹。
阿加莎式被害人,性格决定被害。
所有普通人,自我决定遭际。
要保护自己,先管好自己。
坚持原创的公众号不到7%
一篇好文影响人生
明明想做孩子的神助攻 ,怎么偏偏成了猪队友
我们为什么会无情地伤害自己
吃、痛哭、看剧、找异性……心理师七个私人减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