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带孩子画画回来刚进门就听见娃爹抱怨:
“你为什么把我放在桌子上的文件给扔了?我刚从垃圾堆里找回来。”
我习惯性反击:
“桌子上乱得一团糟,我哪知道那两页废纸是你的文件,我辛苦收拾家务还遭埋怨,那我以后不干了。”
两人上班的带孩子的忙活一天都累,火气大一点就着的状态。
我决定出去跑步,希望多巴胺能让心情好一些吧。
等我跑步回来发现门又大开着,从外面看屋内一清二楚。
虽然我们社区一直比较安全,但是邻居前段时间被人持枪抢劫,注意安全还是有必要的。
我提醒娃爹:你又忘记关门!
他立马火了: “行了行了,快别说了!我带孩子刚从公园回来,要把她的车推进来,她又要上厕所,还没顾上关门,就被你埋怨!”
我再多说一句,估计又是一场无休止的争吵。那我就不说了,进入习惯性冷战状态!
结婚十五年,痒了一轮又一轮,吵吵闹闹也是生活日常,尤其进入中年危机,让我们也习惯性地成为彼此的差评师。
我都不记得最近何时曾赞美过对方,双方为家庭的辛苦付出都觉得是理所当然,也没有因此而感谢理解对方,反倒是经常一言不合就互怼。
我们都知道赞美的力量,尤其对其他人赞美是毫不吝惜的,可是对自己家人却很少有真心的赞美。
有时美其名曰,就是因为你是我最亲近的人,我才撕去虚伪的包装,暴露真实的自己,发发脾气宣泄一下。
老大曾跟我讲一件趣事,学校考试成绩出来了,如果是她美国同学考了90分回家,父母一顿夸,如果是中国孩子考了90分回家说不定还挨批,为什么没有考100分?
她说得倒不夸张,美国人非常擅长赞美。有次在公园玩,有个六岁的陌生美国小男孩夸我的上衣漂亮,当时让我震惊了。
亚裔父母对孩子要求一般比较严格,批评要比赞美多。也可能是我们中国人比较内敛不善于表达感情,从小到大也很少被表扬,所以也就不知道如何称赞别人。
去送孩子画画的路上跟老二聊天,我说她们画画很好有很多特长,可是妈妈小时候没有条件,就没有培养出什么特长。
老二说,妈妈有特长啊,妈妈很会骂人,经常骂我们和爸爸。
她一句玩笑话让我也开始反思,虽然骂有点夸张,但我确实是有些唠叨,从早上起床磨磨蹭蹭到放学回家写作业练琴,我都要一直提醒,如果还是不听,我只能靠吼了,几乎很少有夸她们的机会。也经常习惯性把她们跟周围的孩子们比较,总觉得她们还做的不够好。
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有条“连续50天被夸奖的女孩子”的登上了热搜。
日本有个节目做了个实验:连续50天被夸奖的女孩子,容貌和气场改变了很多,被夸得多了,自我认同感会提升,会变得更加自信,整个人都明亮起来。
女孩子刚开始面戴口罩,有点微胖,不知是拘谨、内向还是自卑,眼神有些闪躲,总把“不好意思”挂在嘴上,她在网络上选好老师后正式实验。
第1天见面,老师就开始夸她眼镜好看,黑色的头发和红色的镜框特别搭,姑娘特意摘下眼镜擦拭得更明亮。
第2天,她在课程中不断听到赞美,“这件T恤很可爱”,“这个花送给你”。
课程进行了半个月,姑娘的生活出现了明显变化,她摘下口罩,学着化妆。
35天时,姑娘买了几本时尚杂志,老师夸她的白色裙子很漂亮。
实验进行到第50天,女孩子整个人变瘦变美了,面对镜头能自然微笑。
每天实验结束后,姑娘都被拍照,当这些照片串联起来被连续播放,观众都意识到她的容貌、气质、神态等都惊人变好了。
也有另一个关于植物的实验,选中两株长势相似的盆栽,放在校园里。
学生对着一盆说,“你就是一个错误”,“你一无是处”,“你根本不算绿植”,“你还没死吗?”
学生对另一盆说,“我喜欢你做你自己的样子”,“我一见到你就特别开心”,“这个世界因你而改变”,“你真的很美”。
这个实验持续了30天,一周以后逐渐能看出被语言霸凌的盆栽,开始慢慢枯萎,而另一株被赞美的盆栽,就长得很好很漂亮。
我给孩子们讲了这两个故事,她们觉得很有趣,赞美的力量真的这么神奇?
我说,要不我们也来做个实验吧,我们每天晚上睡前都来互相夸夸吧。
于是我们四人围坐,老二先夸我,妈妈做饭真好吃!我夸老大钢琴弹得好!老大夸老三太可爱了,是家里的开心果。老三夸老二,姐姐经常陪我玩!
一圈夸下来都觉得很好玩又来了几轮,讲起很多彼此的趣事我们都开怀大笑!
这样的家庭氛围比我们下午刚回来时和谐多了。
我们都准备睡觉了,娃爹还在伏案工作学习,我给他发条微信,“我喜欢你努力学习的样子!不要太辛苦,早点休息吧”。
他可能也听到我们的“夸夸”实验,给我回微信说“谢谢你的理解和支持,你跑步回来的样子很美!”
哈哈,互怼惯了,这样互相赞美还真有点不适应。
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学习去发掘别人身上的闪光点,不吝赞美,多给对方一些温柔的肯定和祝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