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老师的课堂应有自我生命的注入。”
这句话是我在复旦大学陈果老师的《懂你——道德教育的语言艺术》中看到的。文中陈果老师提及她的一位前辈的教学感悟,读到这句话的瞬间,彷佛有一颗石子——噗地一声——恰恰投掷进我的心湖中央,水波层层漾开。
“自我生命的注入”,我反复默念着这几个词,脑海里浮现起年少求学时的几个画面:爱穿红色衫的语文老师神色飞扬地赞叹诗词的妙不可言,用他的热情感染我们——诗词不只是冰冷试卷上套用学术词汇来解答的赏析题;班主任班会课上与我们分享十年前他复读的经历,用真诚的话语鼓励我们愈挫愈勇——把高考看作磨砺自己的机会,会获得除了卷面成绩之外的成长……
这些画面仍如此鲜活地存在脑海里,比之什么解题技巧或是名家论断,更让人记忆深刻,也许就是因为当时当刻老师们在课堂上注入了“自我生命”的体悟吧!
这位前辈强调“文科课堂”,这也让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现今学校里的语文课。
由此,以“自我生命的注入”为衡量标准,我心里默默地、粗浅地给语文老师分了个类:
一、无所谓的语文老师
这类语文老师大多知识水平有限,也许他们顺利地考过各种教语文所需的测试或证书,但他们未必从语文学科中感受过美,享受过愉悦。若老师自己都未曾感受到语文的美,连自己都不会投注热情于其中,又怎能将语文之美传播给学生呢,又怎能寄希望他能把学生的语文教好呢?不知其道者,如何传其道解其惑!这跟“夏虫不可语冰”无异。
他们对待教学,更多的是生搬硬套地应付课堂,机械性地按照考纲要求走程序,把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的课讲完了,一定不会忘了提醒大家记得“朗读并背诵全文”。
二、矛盾体的语文老师
这类语文老师一定体验过语文之美,有一定的语文素养。他们懂得品味诗词或豪放或婉约的风格,真心欣赏文学或睿智或灵动的气质,因此他们的课堂会因自我的投注而鲜活起来。
他们对如今的语文教学方式抱着怀疑的态度,对应试作文的套路或矫揉造作心有排斥。他们深知语文之美离不开真情实感的表达,知道应试教育的刻意所带来的挫伤,自然也知道学生们编作文已成常态,但他们却无力扭转这一现状,因为他们自己也无法无视教学任务、卷面成绩和升学压力。
因为大众既想语文卷面成绩好,又极少人静得下心耐得住时间去感受去积累去领悟,心急的大众自然选择了看起来功能性更强大的卷面分数。语文素养是啥,被抛得远远的。
多少有左手情怀,右手现实的味道,左右互搏,左右摇摆。只可惜,情怀是个人的小小天地,现实却是整个世界的压力。小小四两与千斤,如无“尚巧善变”,终是难敌。
三、知行合一的语文老师
这类老师绝对是三类中学识最高者。可贵的是,他们学识丰富却不单单以学识教于学生,而是将学识化于生活之中,彷佛教学于无形,然受教育者获益深远。换句话说,就是行“不言之教”胜于“言之教”。
我们现在的课堂都是以语言为媒介,以语言赏析诗歌的意境,解析文章的谋篇布局,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剖析人物性情……可他们不会将这些“应试必学”作为重点。他们的出发点应像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说的那般:“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
他们不是单单在教语文,他们是通过生活与学生们进行交流,以日常的言行举止、以处事的品格心性、以为人的知行合一去引领学生。这样“倾注自我”的老师绝对称得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老师将是一生的恩师,如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