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完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谦虚朴实的语言,娓娓叙述他们一家三口几十年的生活点滴,有阳光和煦,有风雨兼程;有温馨动人,也有坎坷不平。
他们只是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平淡无奇,相依为命。可是这个家庭也绝不普通,夫妻、父女、母女三种关系和谐自然到你觉得他们上辈子就是一家人。
在那些家庭琐事的记录中,我看到的是杨绛身为一个女人拥有的智慧。
一个家庭的主心骨或许是男人,可是寻常的日子过得是一地鸡毛还是诗情画意,这个平衡点我觉得应该还是在女人身上。
记得有期《爸爸去哪儿》里面,节目组邀请几位妈妈来到现场悄悄为爸爸和孩子做一顿饭,曹格老婆做完饭后,摘了几片树叶卷起来用牙签一插,当作了筷托。很简单的举动,瞬间让生活变得有趣了起来。大家觉得曹格的老婆既聪明又有情趣。
而杨绛,既有大智慧,也有着这样的小情趣。
钱钟书对杨绛的评价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她是他的妻子,也是知已,更是良师益友。
很多女人羡慕杨绛,觉得一个女人能得到自己深爱的丈夫这样的评价,真是三生有幸,应该死而无憾了。
可是事实上,他们也是普通人,一样柴米油盐,在生活中如同普通夫妻一样,也有琐碎的事情。可是两人都是心中各有天地,不会纠缠小事的人,钱钟书痴气率真,而杨绛,我觉得她是女人中少有的通透之人,所以他们能把寻常的日子过得妙趣横生。
其实把日子过成诗还是过成屎,取决于过日子的人。
以前有人跟我说,夫妻两个最好不要是同行,因为同行相轻,两人要过一辈子的,说来说去都是那些你知我知的破事儿,日子久了总会腻。
似乎挺有道理。可是这种情况在智慧的人看来,叫有“共同语言。”
又有人说,夫妻两人最好不要找性格相差太远的,否则两人频率步调不同,就会产生矛盾。不过这种情况在智慧的人看来,又能发明一个叫作“性格互补”的词语。
所以,关键看那过日子的人够不够智慧。
杨绛和钱钟书也有过争吵,文中提到一段,两人因为一个法语的读音大吵一架,最后杨绛赢了,可是她说:“我虽然赢了,却觉得无趣,很不开心。”于是两人讲定,以后遇到异议,不必求同。
而后来,两人之间不同的意见,杨绛只陈说自己的道理,保留自己的见解,不会去干预、也不勉强对方。她深谙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两人虽是夫妻,可是边界清晰,互不干涉。
他们家庭中三人之间的生活习惯也各不相同,钱钟书早睡早起,杨绛晚睡晚起,女儿钱瑗晚睡早起,这样的情况放在一般家庭中,可能早就鸡飞狗跳硝烟满地,可是他们却互不影响、相安无事。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相处最重要的两个字:尊重。
说到他们夫妻的感情,我不由得想到当下经常提到的一个词:同步。
没错,他们在精神上一直是同步的,两人志趣相投,互相欣赏,志同道合,三观一致。他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读书和工作。
不停学习,不断进步的女人,她心中自有沟壑万千,当然不会有心思去纠结于那些鸡毛蒜皮的生活琐事。
没有哪一对夫妻是天生默契的,杨绛与钱钟书,他们性格差异其实也挺大,钱钟书不爱动,而杨绛在清华借读半年就游遍了北京名胜,可见杨绛是活泼好动的。
性格方面有差异,可是浪漫的他们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小确幸,他们把散步说成“探险”,到陌生的地方去发现新鲜的事物。
他们一家人每次分离,都会记下所见所闻和思念之情,回去后分享给对方,这些琐碎的事情,他们称之为“石子”,比作潮退潮落滞留海滩上的石子,这种只有他们听得懂的默契,把平凡的日子点缀得绚丽多姿。
有人会说杨绛幸运,遇到了钱钟书。可是钱钟书在生活上其实“缺点”一箩筐。她生孩子时因为一些事故,在医院呆了差不多一个月,钱钟书每去医院探望一次就会汇报一件“坏事”:打翻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把台灯砸了;把门轴弄坏了......换作你会怎么办?反正换我以前肯定炸毛:“老娘在医院这么辛苦生孩子带孩子,你特么的不能省点心吗?”不过你看杨绛怎么说:“不要紧,我来洗,我来修。”如此心平气和懂得包容,又如此的能干。
他们的孩子钱瑗因为身体的原因不能正常上学的时候,她并没有焦虑,只是淡定的让孩子在家,自己教她学习。
有句话说“太聪明的女人不幸福”,这句话我是大大的不赞同,不幸福大概是还不够聪明;有人说读书太多会读成书呆子,我也是不赞同的,“呆”大概是因为书读得还不够多,只钻研某一方面的学术,不能纵观把握全局,没有理解运用,所以才不通透。
真正的聪明是:生活给她苦难,她处之以淡然。
从文中也能看出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他们受到的迫害,从她的语言中多少也能流露出一些读书人的傲骨,可并没有太多歇斯底里声泪俱下的控诉。
描述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时的冷静,让你感受到历经沧桑后的从容不迫,看到不动声色的人生智慧。
钱钟书说: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过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
前半句容易,后半句,大概是一位丈夫对妻子最高的评价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