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剧情片《矮婆》,又看了蒋能杰导演的自述,也是导演的影片后记。
在导演的后记里,让我们看到了拍摄制作的不易,在投资困难、资源匮乏的条件下,导演凭着对电影事业的热爱、顽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完成了影片的制作。而《矮婆》也几乎是导演一手托举出来的心血之作,从编剧、出品到导演,蒋能杰承担了很多,太多的亲力亲为与心血的倾注。也因为导演的坚持,《矮婆》得以呈现,观众有幸目睹到了有别于模式固化的乡村,看到了另类视角的留守儿童生活。导演在影片的制作中致敬经典,我们作为观众,也在对影片的关注、对导演表达的追溯中向导演致敬。
导演的坚持与努力固然值得尊敬,而创作者的思想往往会决定作品的高度,伟大的作品需要伟大的思想作支撑。在导演的后记里,提及了很多对教育、对留守儿童、对社会的看法,这些观点似乎从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其对问题的提炼与事物的见解相对表层而原始。我们了然,导演的作品有对现实的关照,对羸弱群体的怜悯,导演个人心怀菩提,然而并不理性,目标靶向错位,忽略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忽略了事物的本质属性。
比如导演“希望国家能建立合理公正的制度,以此界定我们的权利和义务,公平地分配社会资源,并解决各种可能的纷争,从而确保所有人能好好生活在一起。要不社会很难真正稳定,人与人之间很难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让人恍惚间看到导演在质问这个时代的掌舵人:“为什么还不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为什么不实行共产主义社会体制?”,“为什么不财富均分保证绝对的公平?”。
导演惯性将弱势群体的苦难归因于社会,无缝对接中小学语文文学品鉴的标准句法:某某的悲剧是时代造就的悲剧,是旧社会体制下的牺牲品。而今天的时代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基本的温饱问题是解决了的,片中的家庭甚至也无须社会的托底温饱也依然是无虞的,只是相对贫穷、拮据。其次同样乡村出生,甚至同样文化不高,其中不乏一些人凭着头脑灵活吃苦肯干一步步做成包工头、作坊小老板、运输队等小又成者,积累了相当可观的个人财富,超过不少城市受高等教育的工薪阶层。此外片中家庭面临的困境是孩子多因此负担大,孩子没人带,观众在评论区会发问比如“为什么生这么多孩子?”“贫穷却早婚早育也是社会的责任吗?”。
要不咱稍微温故下高中政治?按照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只要还没到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阶段,物质差距是必然存在的,永远都有相对贫穷的人。导演的“公平分配”有那么点“均分”的味道,而“均分”会不会让大家选择躺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想象如果你在奴隶制或封建制时代去说“公平地分配社会资源”“要不社会很难真正稳定,人与人之间很难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会因此迈入共产主义社会吗?
对比过去的历史,这已是最好的时代,当然未来也会更好。作为普通民众,非社会的利益群体,我们倒也不是无脑地为时代叫好,我们承认这个时代尚不完美,仍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但这个时代比以往都更好,并且仍在不断进步。
我们所处的时代环境是一样的,出生的家庭会有不同,但今天的社会是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过上较好的生活的,关键在于对自我人生的思考、选择与努力。而类似《矮婆》中像“矮婆”这样的孩子,他们的成长至为关键的是“内生力量”与“自我觉醒”,导演本人不也是因为“内生力量”与“自我觉醒”坚定电影的热爱选择了自己的人生?像矮婆这样命运的孩子,如果有对他们父辈人生的参照与反思,即便初中毕业打工也能坚定地闯出一条路子过好自己的一生,否则如果依然如他们的父辈般依葫芦画瓢,即便接受了高等教育也未必能拯救人生,仍可能是无尽的困境。
影视行业不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当然好的精神财富会推动物质财富的创造速度。所以物质财富的创造能让量变引起质变改变社会制度,而精神财富创造者是对现有制度的优化指引。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和拥有者可以满足物质贫穷的群体的需求,精神财富创造者则是呼吁物质财富的分配走向。当然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一定不是慷他人之慨,鼓励不劳而获扰乱社会秩序,但也更应关注“精神内核”的塑造。
导演的后记里提到城市孩子相对优渥的条件时愤懑而打抱不平“但这都是他们应得的吗?”。同样都是孩子却有天然的不公,这样的情绪可以理解,问题却经不起推敲:您又凭啥说他们不配得呢?他们的条件也是他们父母努力的结果,他们的父母或父母的父辈也许也一样农村出生,却用他们的努力、头脑与信念改变了自己也改善了后代的生活与命运,或许这之中也有特殊机遇或其他的成分,但你能说他们的努力与际遇就是对其他人的不公吗?在没有进入完全均分的社会之前,家庭的差距就是现实的、需要承认与面对的,而如果不愿意面对现实差距、一味怪罪不公,对“矮婆”这样孩子的成长又有怎样有意义的帮助呢?
导演的发问“教育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感觉很复杂,发出讳莫高深的探讨,如果这样的表述再早几十年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未普及,尚算艺术,而在今天这个时代,似乎故作矫情,很多的问题都已明朗,有那么复杂吗?优秀的父母成就优秀的孩子,基因与脑科学的研究让我们从生理上认识个体的差别,后天的环境条件与自身的努力亦是影响因素,家庭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但因此让城市家庭与农村家庭互换孩子就能合理吗,从而达到导演理想的“公平”吗?退一步说,现在还有类似“超常儿童”测试,即便农村的孩子如果智力超常,也一样有机会得到顶级社会教育资源的垂青。
所以说《矮婆》的选材很讨巧,这样的题材足以站在道德至高点上博得普世的同情、怜悯以及必要的赞颂,受众但凡不打高分都会感觉要受到良心的谴责,甚至不少受众可能潜意识中觉得对此类题材的摇旗呐喊本身就是功德一件。而豆瓣评分本身也是个修罗场,《矮婆》除了选材讨巧、导演也足够努力诚意外,小众电影票房不显眼也并未动到大腕的蛋糕也未招黑,自然没了仇家恶评,保个高分自然没问题。但高分不等于高品质,导演的确很努力也很诚意,可惜思想性、艺术性不高,而导演想做出伟大的作品,还有太长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