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花满则衰,爱满则痴。
所有的关系都需要讲究一个“度”。
人际交往也是如此。
与其拼尽全力去争取,一厢情愿去追寻,却只能换来失望受伤的结局,倒不如收回那些逢迎,自在做自己。
太拼的人际关系,没必要,也伤不起。
换不来的真心,不要拼命去讨
曾有一位网友发帖,他说原先的自己很自卑,有着严重的讨好型人格。
身边的人有事找他帮忙,他总是不好意思拒绝,但是每次费尽全力去做好后,却得不到对方的认可,有时还会被指责,自己也丝毫不敢有怨言。
和别人相处时,他总是一味的去迎合别人的看法,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没有自己的主见。
朋友如果说想要做什么,哪怕他心里不愿意,也不敢出面反驳,只能委屈自己,答应一起去做,事后又感觉特别难受。
他总是小心地对身边人察言观色,生怕惹其不高兴,整个人活的压抑憋屈。
他费尽心机讨好周围所有人,最后却发现自己的无限迎合,并没有收获对等的真心,得到的只是无尽的鄙视和利用。
于是他下定决心,该拒绝的要勇敢坚定的拒绝,不再委屈自己去讨好别人。
渐渐的他交到了不少好友,可以平等的交流,也可以舒服的共处,相比之前的憋屈,整个人都舒展了不少。
很赞同一句话:不在意你的人,任你百般讨好,也不会在意你。
与其握住一双暖不热的手苦苦支撑,倒不如趁早放开,说不定另一个温暖的怀抱正在前方等待。
毕淑敏说:我们的生命,不是因为讨好别人喜欢而存在的。
讨好了别人,却为难了自己,实在得不偿失。
不如坚定做自己,努力提升,用优秀换取对等的友谊。
融不进的圈层,不要拼命去挤
俗话说,圈子不同,不必强容。
深感赞同。
和同圈层的人待在一起,哪怕相互之间不说话,都会觉得很安心。
而如果在一个强融的圈子里,不论做什么都会觉得浑身不自在。
在同龄人当中,朋友小可一直是特别的存在。
上大学的时候,她因为不爱追剧,也不怎么喜欢八卦,被室友们集体排斥。
为了让自己不被孤立,她开始试着改变自己。
跟着室友们旷课,追那些根本就不感兴趣的电视剧,就算室友聊的八卦再怎么无聊,她也要插上两句以表自己的合群。
一个学期下来,小可不仅身心俱疲,成绩还下滑了很多。
可她如此费力想要融进的圈子,还是没有接纳她。
痛定思痛,小可决定放弃这个不适合的圈子,专注做自己。
在之后的大学时光,她开始认真上课,参加各种比赛,然后用空闲的假期去各地旅游实习。
临近毕业,当她的室友们还在为挂科重修学分苦恼时,她早已收到了心仪公司的实习邀请。
我很佩服小可的决定和做法,因为生活中,很多人都想融入一个圈层,来寻求一种依存和认可,哪怕那个圈层并不适合自己。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可以勇敢的斩断不适合自己的圈层,清醒做自己。
《被讨厌的勇气》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想要获得真正的自己,首先要学会摆脱低质量的社交关系。
确实,不舒服的圈层只会带来消耗,拼命去挤更是蹉跎了自己,最正确的做法,莫过于及时抽身止步。
那些不合适的圈层该断则断,不必留恋。
毕竟,我们不是为圈层而生,而是为自己而活。
最好的关系,是双方势均力敌
有句话说的很好:最好的友谊,从来不是居高临下的恩赐,而是势均力敌的默契。
电影《中国合伙人》中,成东青和孟晓骏之间的友谊曾经感动过许多人。
成东青来自农村,有着浓浓的口音,因而在说英文时,总是遭到同学们的取笑。
而那个时候,孟晓俊凭借自己的才华,早已成为了大家的仰慕对象。
成东青为了赶上孟晓骏,每天都特别拼命的练习口语。
而孟晓骏看到成东青的这股拼劲特别感动,不仅没有嘲笑他的不自量力,反而主动帮助他,使他快速摆脱了口音的困扰。
毕业后,孟晓骏在事业上遇到了瓶颈期,开始一蹶不振。
成东青知道后,二话不说就赶过去,陪在他身边开导鼓励。
最后,志同道合的两个人共同创造了一家培训机构,一起为梦想而拼搏。
在这段关系里,两人都获得了极大的能量和滋养。
看到过这样一个观点,深有感触。
说的是,一段关系中,我们心理层面上总是有一个特别重要的需求,就是我们要和别人站在同一个高度。
一旦一方颐指气使,另一方屈意逢迎,再好的关系也会注定走不下去。
用势均力敌做交往的基石,才能让两颗心相互靠拢,关系更长久默契。
~
看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成年人与人交往的最好态度是做好自己,然后亲疏随缘。
想要生活的更舒心,我们就要掌控好与人交往的尺度,走出憋屈逢迎的误区,拥抱对等的关系。
该放弃的别犹豫,该坚守的不丢离。
往后的日子里,愿你我都可以经营出向好的人际关系,活得欢喜肆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