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记得自己读小学时,看到身边朋友都是出生于富有家庭,上下学有专用司机接送;从不操心自己的零花钱够不够买东西而感到羡慕。
看到他们再看到自己时,只有足够吃一碗面的零花钱;得走30分钟的路到家,我常抱怨为什么自己跟别人不一样,出生在这样的家庭。
每天早上起来,我们愁眉苦脸得走到饭桌上,天天吃再熟悉不过的一碗粥后,就立刻去拿起包去上学,无精打采的逼着自己乖乖的听课。
而令我讨厌的事情并不是上课,而是上课中的休息时间。因为每次到这个时候,朋友们都会从自己的包里拿出来美味的便当,有的到饭堂吃饭,而我只能听到自己忍着挨饿的声音。
有时候我明明知道自己掏不出钱买零食,却依然喜欢走近饭堂观看同学们享受美食的表情,满足心情的失落感。
在这十几年里,当我面临委屈和挫折时,我无数次责怪自己的不幸和上帝的不公平,总觉得只要能和我朋友有几分相似,就肯定能过幸福的生活。
有一天,因为学校正放假,父母忽然告诉要带我去玩。在那一刻,我忽然兴奋了起来问他们带我去哪儿。
父母说:“孤儿院”。
我听完后,当时还不懂孤儿院是什么地方,只认为它就是一个好玩的地方。
第二天早上,父母把大包小包的香米,书,等等放到了车厢,令我感到有些诡异,然也没多问,乖乖的上车出发。
到了那里时,看到好多小孩子,一个个露出牙齿的微笑跑过来,令我瞬间大吃一惊得立即问父母:“他们是谁?”。
父母微笑的回答:“他们是没有了父母的小朋友”。
我在车旁,边看着那帮小朋友开心的从车厢里一一把那些米从车里提下来时,才发现自己原活在幸福中却不知福,令我眼眶某明的掉了眼泪。
知足为是乐观心态的其中之一。唯是一名乐观者,你才能在无论什么样的生活条件下,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2.
当我们面对某一件事情,得出什么样的结果,其实取决于我们用什么心情去面对它。乐观或悲观,往往都是这两种心态之一。
假如当你面试销售的职位,公司的老板分给你提出一件艰难的任务,一个星期内得做出100万的业绩时,若是你,你会怎么面对这个难题?
静静思考,若是你是一名悲观者,他听完后的第也许会直接说,“你疯了吧老板,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老子不干了”。
但若是另外一面,你也许会微笑的说:“这个任务真的很难,但我会尽力而为”。
面对这样的问题,这两个答案其实都并没有任何毛病。无论你怎么回答,你的答案只是反射了你用什么样的心态面对某一件事,因此也没有选择的对错,只有不一样的心态。
有时候你会发现,某一件事交给具有同样技能的两个人,结果却完全不一样。一个是悲观者,一个是乐观者。
可往往什么样的心态决定了我们的成败,悲观者和乐观者之间,你属于哪一种?
3.
这本书《活出最乐观的自己》,本书作者马丁•塞利格曼,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他大力提倡建立积极心理学,奠定了积极心理学的学科结构体系,因此被公认为“积极心理学之父”。
在这本书中提到关于悲观者和乐观者之间的区别,我得出了一下结论
乐观者:失败和挫折只是暂时性的,每次失败并不一定都是自己的错,可能是环境、运气或其他人为原因的后果。乐观品质的人是快乐、自信的,他们有较强的适应力、竞争力和耐挫力,在学习成绩、工作成绩及运动成绩上通常比悲观者都表现得更好,而且健康状态通常也更好,甚至更加长寿。
悲观者:坚信挫折和失败都是他自己的错,并且认为这种不良影响会长期持续,难以消除。他们认为自己对挫折和失败无能为力,并将这种感觉延伸到其他的事件上。悲观的人很容易放弃,常常陷入抑郁之中,就此一蹶不振。
在这本书中,它解释乐观的心态也是一门科学,也就是说,只要你懂乐观的真正意义,人人都可以拥有乐观的心态,甚至是把你从悲观者转换成一名乐观者。
这本书值得你花时间静下来,把它看完。因为他让你更懂得自己的内心,令我们从过往对于生活的不满和失落逃离出来,并活出不一样的人生。
穷或富,不管你有什么样的条件,只要我们懂得知足和感恩,我们都能困难之中活出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