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听一个特有才的妹子讲了一节课,叫做《斜杠青年》,很有触动。
百科一下:斜杠青年来源于英文Slash,出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撰写的书籍《双重职业》,指的是一群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这些人在自我介绍中会用斜杠来区分,例如,工作时间是IT行业的程序猿,休息的时候就变成了笔耕不辍的作家,周末还能化身成变出一桌美味菜肴的营养师...这“程序猿/作家/营养师”的多重身份,就是对「斜杠青年」的完美诠释。,“斜杠”便成了他们的代名词。
这确确实实是一个爆炸的时代,求新的时代,每天被各种新词新事刷脑。不过想来确实是概括的特别形象和准确。“/”就是这么个东西,标识了多重的身份,展现了游刃有余、灵活转换。作为年轻人越来越流行的生活方式,让父母辈的人不好接受,却不得不羡慕。
作为八零初的我,还不敢说自己能努力成斜杠青年,因为不知道放弃现在教师的工作,我还有多少资本能挣到钱。但是我这个孩子控,却有成为一个“斜杠妈妈”的基因。亦师,亦友,一会是烹饪师,一会是旅行家,一会假装设计师,一会偷偷写点软文骗取姑娘的眼泪。这个时代,当妈不容易,当个在职妈妈不易,当个高端大气有节操有忍耐力的“斜杠妈妈”尤其不易。需要多元的经营和修炼,是炼/恋/练自己不是炼/恋/练孩子。
回顾上一周,为孩子做了哪些事?录了喜马拉雅,配了趣配音,写了对手作文,做了小记者大题,督促了舞蹈,鼓励了画画,为班级活动摄影,参与线上教育,听写讲题试卷分析。孩子也是真辛苦,不同身份在转换,也很服了自己的超能,除了孩子我还有爱人、老人,有工作,还要追求进步,还有生活情趣。目前我只是应对,离自如还有一段,如果能在其中一些方面成为精通者,甚至开发出斜杠空间,就是能成为收入的来源,那才是人生和社会价值的融合。朋友给我讲了这里面渗透的舒伯的生涯彩虹理论和兴趣金字塔及三叶草模型,看来我得用感官兴趣家点能力提升,要是能和职业挂上钩,就能转起来了,我要仔细消化消化。管理学博大精深啊。
做个斜杠妈妈不易但很有趣,所以我愿意去努力。人生不设限,如果愿意了,就能做成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