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斯蒂芬·金这样写道:“当你因为纯粹的愉悦做事的时候,你就能永远做这件事。”(王钢)
兴趣导引,志业于是,乐此不疲,就总能有所成。
就是无所成,内心愉悦,幸福悠然,也不亏。
2.今天拒绝了好几位家长。不适合就是不适合。凭良心。
经济收益一定要以诚信为前提。
我丝毫不在意招多少学生,挣多少钱。课程为王,服务为上。
但坚信,真诚付出总有回报。
皇天无亲,唯德是辅。
3.在以培养优秀人才为己任的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看来,对学生学习课本知识能力的过度开发,必然会抑制他们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发展。保持名列前茅要用掉孩子太多的精力。
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朱清时非常赞同刘道玉的观点。他说,数学大师陈省身生前为中科大少年班题词就是:不要考100分。朱清时解释说,原生态的学生一般考试能得七八十分,要想得100分要下好几倍的努力,训练得非常熟练才能不出小错。要争这100分,就需要浪费很多时间和资源,相当于土地要施10遍化肥,最后学生的创造力都被磨灭了。(人大附中于树泉)
诚哉斯言!当为分数至上的家长的一剂清醒良药。
4.由此不难联想到现在我们身边的教育,已经彻底远离了“无用”。孩子的每一节课,每一份作业,老师和家长的每一句教诲,几乎都指向了一个目标:让孩子学习“有用”的东西!什么是有用的东西?将来能帮助考上更高一级学校的东西,能够帮助谋取高薪职业的东西…结果,我们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全部的生命时光就被各种各样的作业、训练所淹没和充塞,他们的一呼一吸,一言一行,都在为了“有用”而努力着,忙碌着。中国可怜的孩子,大概是世界青少年群体中最“忙”的一族了。
因而,李振村指出,一个从小没有享受过自由、闲暇的孩子,长大之后怎么指望他们产生什么思想、智慧、个性?孩子从小被控制得越严,长大后兴趣爱好就会越少,自主性就会越差。这样成长起来的人,很难拥有幸福的人生。(于树泉)
过度繁忙,人没了自由;
过度闲暇,人没了紧张。
松紧适度,最有益。
如果外在之紧不足,可以自我加压,逢迎紧张。
调适,也是生活的艺术。
比如王晓春老师,退休后往紧处调适,终得几册巨著。且都是开创性的。
含饴弄孙,学问也有大精进,善莫大焉。
5.一般的作文选,都有毒。
毒在何处?
假大空盛行,误人子弟。
好东西在哪里?
目力所及,在鲁迅文学奖,在郭初阳的创意作文,在叶开的魔法语文,在陈日亮、吴非、管建刚老师处,在南明学生微演讲,在《南方周末》的相关作品。
泛滥的是虚情假意,真作文贵如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