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书的作者是沃顿商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他还是《异类》作者马尔科姆最欣赏的社科作家,Facebook首席运营官、《向前一步》作者谢丽尔 桑德柏格称这本书是她读过“最有意义且最吸引人的书之一”。
才看第一章,我就被这本书吸引了,短短的篇幅,作者就帮我扫除了两个错误的观念:
错误观念一:那些取得巨大成功的少数,是因为他们天生具有创造力,而大多数人很少富有创新性的想法。那些少数人生来就是要做领袖的,而剩下的人注定只能是追随者。
错误观念二:创新需要冒高风险,创业最好辞职、完全投入。
名人没你想的那么雄心壮志
你相信吗,那些改变世界的名人们,根本无意于做那些伟大的事情,他们当中的相当多的人是被“赶鸭子上架”的。看着作者列举的这些事实,我不禁笑出了声:
英勇善战的美国国父华盛顿,其实他原本打算的是做面粉、养马各种生意,并不想加入革命事业;
“I have a dream”的黑人解放运动领袖——马丁 路德 金一直坚持的梦想其实是做一名牧师,并成为大学校长,根本无心于解放运动。在他被推举为黑人解放运动的领袖的前几天,他还和他的妻子商量,不参与到任何社会团体的工作,因为他要完成他的论文,把精力到教会工作当中;
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米开朗琪罗,对于教会邀请他在西斯廷教堂的天花板上画壁画根本就没有什么兴趣,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一个雕塑家,不是画家,再加上这个任务非常艰巨,所以他逃到了佛罗伦萨,在教皇的坚持下,两年后才接受这一任务;
提出日心说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其实一直拒绝发表他的日心说理论,因为害怕被嘲笑和被迫害,他保持了22年的沉默。最终,一位红衣主教得知了他的研究,鼓励他将其理论公布于世。即便这样,他又拖了四年才开始行动。
当天使投资人决定向苹果公司的创始人——史蒂夫 乔布斯和史蒂夫 洛兹尼亚克投资时,发出最后通牒,洛兹尼亚克必须离开惠普,全职投入。而洛兹尼亚克承认,他并不想离开惠普,因为他很害怕苹果失败。
这些名人最后做的事情,其实并不在他的原计划范围内,他们的动力往往是别人所激发的,甚至说是赶鸭子上架,受形势所迫也不过份。反倒是在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中,肯定有许多人有过这样的雄心壮志。由此可见,普通人和那些改变世界的人的距离,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大,他们并非我们以为的那么遥不可及、意志坚定。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普通人最终只能是普通人呢?我们很容易将答案脱口而出:没有行动呗!
但是,我们再深入一层思考一下,为什么会没有行动?
我们知道,世界并非完全公平,人与人并非平等。这一点,身处底层的人们感触更深。但是根据调查,相信不平等有必要存在的人群,底层要比上层多得多。
这项调查揭示出这样的残酷现实:在某种状态下,受害最深的人,却恰恰是最不愿去质疑挑战拒绝或改变这种现状的人。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人类的一项心理设定,出于自我保护,人类容易将默认体系合理化,可以对情绪起到协调、调和作用,这是一种情感上的止痛药,它背后的逻辑是:如果世界应该是这个样子,我们就没有必要对他不满。
因此, 我们大多数人,在面对不适时,选择的是适应当下,而非脱颖而出、改变现状。
创新不一定要冒高风险,创始人兼职的公司更好活
比尔盖茨退学创业的事情,一直被人所津津乐道。事实上,哪怕是他在大二时创造出一个新的软件程序,他也没有退学,而是等了整整一年才离开学校,他也只是申请了休学,而且当时还有父母给他的一笔资金,从而平衡了风险。
那些改变世界的人,不是世界上最敢冒风险的人,他们只是善于降低风险,
如何规避风险呢?
——组合 。
如果要在一个领域铤而走险,那么就通过在其他领域,谨慎行事来降低整体风险水平。
颠覆我们常规认知的是,同样是创办公司,与那些辞职创业的人相比,继续本职工作的人成功的概率要高33%。如果你不愿冒险,并对自己想法的可行性存有一些怀疑,创业的企业很可能基业长青。相反,如果是不计后果的创业者,创办的公司会更为脆弱。
原因是,在一个领域有安全感,使创业者能够自由的在另一个领域成为创新者,能够应付基本的生活开销,不会迫于生存压力,而做一些破坏发展的敌视行为。
知道了这个,当我们有想法想要实现,考虑要不要辞职放手一搏时,我们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