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要准备吃中饭呢,简书推过来一篇文章,【不论你是几几后,都别这么说话】,似曾相似的题目,看着像是篇几几后脑残语录的文章,看看图个乐呗。
然而看到作者开始讲自己故事的时候,我已经看不下去了,最想做的是在文章下面评论几个大字:“去你大爷的SB“。但是作为一个自我觉得已经成熟的人,我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所以花了我的午休时间写了这篇小文。
这文章写了什么呢。上来先讲了一个所谓实习生”乱讲话”的语录,然后讲了两个自己的职场小段子,最后总结些不知所云的大道理,惯常套路惯常套路 ..
我不确定有多少人看到实习生的说话会觉得很不妥,也不知道70,80,90后都是怎么看的,但至少在我看来,这个实习生其实挺不错,有图为证:
略显萌萌哒的语气表达了歉意,询问了对项目时间的要求,还加了表情想缓解尴尬,作为一个刚入职场的年轻人,我觉得是挺到位的职场沟通了。
有理有据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可以看出来是个逻辑清晰的年轻人 .. 还是为了缓解尴尬,又加了表情,不过好像用的不一定到位 ..
在老板讲了些虚情假意,陈年老套的大道理后(我的主观看法),实习生终于回怼了回去 ..
其实我猜从图2开始的对话,很多职场中人,哪怕仅仅是那么一刹那,都想喷口而出,又硬生生地憋了回去,正应了这张图
然后呢,作者开始讲自己经历和看到的职场段子。
先讲了作者自己中间转岗,熬过艰难岁月的故事,告诉大家职场是讲能力的地方,不要卖委屈。看到这里,我TMD就想问,这和上面那个实习生的事有半毛钱关系?就这样的脑子,这样的智商,这样的逻辑,到底是怎么写成专栏作者,公众号小V的?
后面两个妹子呢,第一个加班时当场宣泄情绪,离职时又很不愉快。第二个呢,和身为主管的作者对工作的看法不一,结下心结。大家可能觉得确实有不妥之处,也可以理解为年轻人的小不成熟。但和文章开头的实习生也还是完全不一样的情况。
文章分析完了,国际惯例,也想扯些不知所云的大道理。
看了下作者,应该是70后,后段生人。代沟可能是真实存在的,那代人可能从小接受的就是这样的理念,吃苦奋斗,不要抱怨。现在开始进入职场的应该已经到了96,97年的小朋友,20年已是一代人的差距了。
我也理解,可能刚毕业的年轻人喜欢看这样的文章,热血满满的想成为社会人儿。
看着这些加黑加粗的大字:
这个世界不欠你什么,你不能因为觉得自己没价值感,就去伤害别人,用这个来确认自己的价值感。
要哭回家哭,这不是你拿钱哭丧的地方。
我终于明白,有些话,是说不清楚的。没人必须要理解你。
单一,并不等于做自己。
多有哲理多牛逼啊!
作为一个工作了十来年的80后,看到这些高显逼格的文字,有时候真觉得好笑。一半是正确的废话,一般是听不懂的扯淡。
我有时候想不明白这些大V小V,到底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文章,风格已趋近某些官媒。是因为流量,因为喜欢看的人多?有时候真想问问作者,你自己信么?
中华文化一直是不赞成公开表达看法,争取利益的,传统是这样,今天也没变。
处在工作强度重灾区的互联网行业,经历过创业公司的环境,也看过形形色色的老板。有时候最大的感受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的聪明人太多了。
老板可能对社会不良现象针砭时弊,有时候也像小愤青一样说些和大家一样的话,炮轰一下疫苗啦奶粉啦。但是对996,247无动于衷,就像劳动法完全不存在一样。
当然作为一个工作了那年多年还是小员工一枚的人,我不知道大佬们的内心,不知道他们是不是也会有一丝的不好意思。
甚至有时候看看大家,觉得所有人都有原罪。
我知道盗版不好,但还会心怀内疚地下载电子书和盗版软件。
懒惰的时候请保洁阿姨,看着三四十的时薪,知道是经济发展的极大不平衡所带来的低人力成本。
好了已经不知所云了,其实最想说的是:
不论你是几几后,都有表达看法,争取合理权益的权力!
加黑加粗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