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如驴———浅谈电影《驴得水》人物设定
电影讲述的是在民国时期一所偏远学校中,教师们将一头驴谎报成老师以此冒领薪水进而发生的一系列看起来啼笑皆非的故事。
电影是由话剧改编而来,也因此保留了戏剧的特性,集中的空间和相对紧凑的时间跨度。电影的故事线也如同四幕的话剧一般,起承转合的讲述了时代是如何将人推入深渊的故事。但随着电影的推进,我逐渐失去了兴趣,影片中的人,无一例外都变成了为了一己私利而“吃人”的恶魔,或许那个年代就是那副模样,利益当头,人心险恶,每个人都不约而同的缺失信仰,即便是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理解也是分毫无存。影片中的人都太“坏”了,仅有的人性的闪光点也被消耗殆尽,他们变得不像人,甚至不如一头驴在那个年代令人喜欢,人们能为一头驴而撒谎。确切的说他们已不像一个完整的人。阴暗面始终盖过光明,在我看来可能是唯一的好人-孙佳,也仅有极少的戏份,对孙佳的刻画也不足以达到震撼人心的程度。
除此之外人物设定上个人认为有些诋毁女性,虽然能看到张一曼可爱的样子,但是很多时候都在展现她的风骚。甚至物质,风骚这些点被放大盖过了女性本身的可爱。这一点我认为在话剧中也可以看到,但是不可否认这些也是环境和周围人渐渐把张一曼变得疯狂。隐约也能看出女性,或者说有文化前卫新潮的女性在那个年代是否地位低下?为了圆更大的谎甚至用“睡”来解决。
电影海报上写道“讲个笑话,你可别哭”确实结局是悲凉的,人是可悲的,但整个故事讲完确实能称之为一个“笑话”让观众看到一个有年代感的黑色喜剧。
纯洁又冷酷的犯罪———浅谈小说《雪人》
一封“雪人”的匿名信使警察哈利注意到多起女性失踪案,渐渐警局组成调查小组深入调查,最终凶手却让人为之“惊喜”
多个女性在不同地方莫名失踪,连环杀手在三个地方多起作案却没留下有用的线索,唯一的共同点是都有一个雪人伫立在犯罪现场。故事设置的足够有悬念。作为悬疑推理小说故事设置有悬疑小说的共同点。第一,多起命案现场都有共同性,这表明凶手是一个,而这个连环性就足够吊足读者的胃口。第二,故事涉及多个家庭,多个人物,这就增加了复杂性,多个家庭没有关联但是都是凶手尽心挑选增加了恐惧性,也给这个凶手的人物设定有了初步特点,未知,凶残,冷漠并且有难以恢复的心灵创伤和仇恨。第三,必定有一个出色并且特别的调查小组进行调查,而且最后结局一定要涉及主角哈利。
前面提到三点是悬疑小说中常有的,而这部小说特别的地方是小说整个风格都给读者一种“冷”的感觉。而且这种感觉很真实,有一种未知的恐惧感慢慢逼近。这和东野圭吾的风格不同,东野圭吾的风格故事中还是有很多温暖之处。但是和东野圭吾小说相同的是线索越多似乎离真相却越远了。小说中思雨着线索不断增加可凶手的身份仿佛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每次自以为找到“雪人”的最后一刻,一切却又前功尽弃,好似作者故意引领读者去往一个个误区可又停不下来让人欲罢不能。以至于读到最后读者怎么也不会想到开篇的第一篇竟然是最大的关键也是源头。
出色的悬疑小说都会将其上升到其他领域,挖掘人深处的黑暗,揭露社会问题。这部小说便是如此,从未想过一个人的仇恨会有多大以至于杀死自己的母亲,甚至接二连三杀“母亲”的游戏。也无法想象一个不和谐的婚姻给一个孩子内心造成多大的创伤。看完之后对凶手留有怜悯。
但个人认为小说仍有一些不必要的枝蔓,或许是还未读懂作者之意。小说中时不时出现的除菌工人难道就是起到迷惑读者的作用?或者仅仅为给哈利产生一个灵感?如果是这样那就大大失去了读者的期待,也没有给出另一番惊喜。
总之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时刻牵动读者的心,作为悬疑推理小说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