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的活动里有一个说“不要”的信息,比如不要东张西望、不要乱说话、不要跑、不要......通过活动发现,我们接收信息的过程中越是说不要里面的内容,越是容易成为我们想象或者关注的重点。
所以虽然我们强调的是“不要”,但是接收者的头脑中的信息更多的是不要后面的那些内容,比如不要东张西望,我们的头脑中出现的是一个人东张西望的样子,不要看手机,我们头脑中就浮现出了自己的手机,忍不住心痒痒,想要看了。
这段时间因为给孩子做饭的事情,更是很清晰地体会了一把接收“不”信息的痛苦。
早餐我做了大米汤,孩子说“不喝”,那我第二天就打了豆浆,孩子说“不喝豆浆”,我问他你那你想喝什么汤,你提前说我好做啊,孩子却说“你看着办”。
我看着办了,早上蒸个鸡蛋羹,或者预约一个八宝粥,结果还是不吃。
我几乎是要怒了。早早起床为的什么?不就是孩子能喝上一口热汤,吃的饱饱的好有精神去上课?结果呢?胡乱吃一口,就背着书包去上学了。几乎恨的牙痒痒。
这和我们做活动时的感受真的是一模一样,在做活动的时候,当我们听到说“不要......”的时候,我们总是要在头脑中反应很长时间,才能知道说的什么意思,所以也就可以体会到孩子听父母说各种不要....的时候为什么总是很磨蹭,可能他也不知道要怎么做。老师批评学生各种不要......的时候,估计学生也很懵,而且我还有一个感觉,就是听到说不要这样不要那样的时候就觉得好烦,情绪的激发可能就会使孩子或者学生产生逆反,你越是不让我怎么样,我就越要这样,看你能怎么样。
活动之后,我在生活中留意了一下,确实有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说
“孩子,不要扔玩具!”
“###,你不要往窗户外面看!”
“你不要再啰嗦啦!”
“不要再穿这件衣服了!”
“不要把书包扔在地上!”
“不要把衣服堆在沙发上!”
......
然后呢?我们的行为或者习惯有没有因为天天说的不要而有所改变?
是不是一如往常?
所以最好的是以正面的信息来表达,比如:请把衣服挂在衣柜里;书包放到桌子上;穿蓝色T恤会更好看;你提醒过我,我知道了;请坐端正;要把玩具轻轻地放进玩具箱里......
试想一下,当我们说这样的话的时候,会有什么感受?
我们往往会发现,说“不要......”的时候,因为我们关注的是我们不想要的行为,所以内心情绪比较明显,所以在说“不要”的时候,总想要更具有威慑力,以便孩子能够听清楚不足之处并改正。所以往往声音更大、语气更重,甚至表情也会比较狰狞,如果总是纠正同一个行为,很有可能我们会声嘶力竭地大吼:“不要乱跑!!!!!!”或者呵斥学生“不要再说话了!!!!!”宣泄我们的愤怒和怒其不争的无奈!
而在说“请你......”的时候,语气会不自觉地放得温柔,比较缓慢,而且情绪比较平和。孩子接收信息也快。
所以,正面表达自己,非常重要!
而学习如何用正向语言表达,尤其难得!